经典汇编数据 第120页

《老子》45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缺、弊,月部。盅,冬部,窘,文部,冬文合韵。詘、拙、絀,物部。寒,元部,炅,月部,元月通韵。静、正,耕部。
03510
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王说是也。然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书之所谓大道者,端道也。(伦按:端借为褍,《说文》曰:衣正幅也。)所谓貌施也者,邪道也。所谓徑大也者(大为道误,王先慎谓衍字,非也...
05612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03315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2_文子

《文子·道原篇》云:“有形产於无形,故无形者,有形之始也···有名产於无名,无名者,有名之母也。”
03714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故抗兵相加,哀者勝矣’,‘加’下一有‘則’字。”
03611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3_陈景元

陈景元云:“‘惵惵’,忧勤貌,又不停貌。河上公本作‘怵怵’,王弼本作‘歙歙’。”水海按:今譣诸种河上公本及河上公注文,皆作“怵怵”。
05314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3_老子甲本释文

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過格止’,乙本同。‘格’,通行本作‘客’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‘格,至也。’.·.·.”
04411

《老子》27_10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日本天明本《群书治要》作‘贵其師’,眉注:‘旧无貴其師三字,补之。’此无‘不’字,是所见旧本作‘貴其師,不贵其資’;于义为长。此言‘不善人,善人之資’;与上文‘常善救人...
03515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樸之为物,以无为心也,亦无名。故將得道,莫若守樸。夫智者,可以能臣也;勇者,可以武使也;巧者,可以事役也;力者,可以重任也。樸之为物,愦然不偏,近於无有,故曰‘莫能臣”...
0575
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9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元(即高翻本)同开元(即御注本)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9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第二十四章云:‘曰馀食赘行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’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曰馀食赘行,物或惡之,故有欲者弗居’。今本‘有道者’,帛书两處皆作‘有欲者’。‘有欲’二字与‘...
0376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1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道法自然,道纯任自然,自己如此。就是说,道以自然為归,道的本性就是自然。董思靖说:‘道贯三才,其体自然而已。’吴澄说:‘道之所以大,以其自然,故曰法自然。非道之外别有自...
03910
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10_楼于烈

楼于烈云:“‘唯’,唯諾。‘诃’,《说文》:‘大言而怒也。’原为‘阿’,据刘师培、易顺鼎说校改。易说:‘唯’、‘阿’义同,于文不合,疑‘阿’当作‘呵’。按刘、易之说是。据长沙马王堆...
05913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捝’,一作‘脱’。善建德者,深而不拔;善抱道者,固而不捝。”
04412

《老子》24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炊者不立,自視者不章,自見者不明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長。其在道也曰,粽食、赘行。”章【tǐan】、明【mian】,阳部;功【kon】,东部;阳部【an】和东部【on】主要元音相近,韵...
0559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静”假作“情”(上古二字皆為从纽耕部,為同音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同此。帛书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遂州本、司马光本、魏源本“不辱”作“无欲”,“地...
0489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释文》出‘咳’字,则王本作‘咳”,当据改正。按:《说文》:‘咳,小兒笑也。从口,亥声。孩,古文咳,从子。’是‘咳’、‘孩’一字。小兒初生,未能作笑。此时除饮乳本能...
0336

《老子》71_述评

老子这一章节所讲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,与孔子所主张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,文意大体相同。有不同的是,孔子的主张立意在于“是知”而有为,真诚为政;而老子...
0457

《老子》03_音韵_03_黄瑞云

黄瑞云云:“用韵:腹骨欲(按《老子》句法,‘腹骨欲’似应叶韵,高本汉《老子韵考》、陈柱《老子集训》即以之為韵。然‘腹’属觉部,‘骨’属物部,‘欲’属屋部,三者相距颇远,姑存疑)。”
0376
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1_清世祖

清世祖云:“大道为公,主臣一德,何从而有忠臣之名?故有忠臣者,由于國家昏亂也。此见每降而愈下,去道日远之意。”
0266
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并同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出”后无“於”字,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於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严遵...
04112
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道恒无為,而无不為’,诸本俱如此,唯‘恒’作‘常’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道恒无名’,今‘恒’字依帛书。蒋锡昌曰:‘道常者,道之真,一章所谓常道也。’王夫之亦读作‘道,常,...
08014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:‘琭琭,少也;落落,多也;’又荣注:‘玉琭琭少故贵,石落落多故賤;’是成、荣二本‘琭琭’并同王本;‘珞珞’并作‘落落’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云:‘不碌碌如玉...
02815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3_陈景元

陈景元云:“古本作‘輕則失本’。···臣而不镇重,則失其身本而亡其职分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5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此二句疑本作‘天將以慈救之,以慈衛之’。盖王本捝上‘以慈’二字,道藏河上本等上‘以慈’二字讹為‘以善’,又误窜‘救之’下也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救,助也。’‘以慈救之’...
0435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张嗣成、危大有本均引‘名’作‘明’。武内义雄曰:‘名乃明字之假借。’今按:《释名·释言语》‘名,明也’;名与明音义通,不必改字。”
03313
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3_严灵峰

严灵峰云:“言其虚怀若谷,宽大而能容物也。” 又,以上七句,皆喻“善為道者”之仪态。王弼注云:“凡此诸‘若’,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。”陈景元云:“豫,猶豫也。言有道之士顺从自然...
0356
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聖人冬不為大,故能□□□”,前句同此;后句损掩“成其大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,然而连上文共损缺十五个字,上文已损其三字(即“作於細”),本...
04515
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沖’,古本作‘盅’。‘或不盈’,陆本作‘不满’。开元本、苏本‘或’下有‘似’。”又云:“‘沖’,本作‘盅’,器之虚也。”
0548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2_石田羊一郎

石田羊一郎云:“王弼亦作‘寵為下’,河上作‘辱為下’,均有夺误,当据李道纯本订。”
04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