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23页
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’,‘唯’上声,‘幾’上声。‘唯’,恭膺也;‘阿’,慢膺也。‘何’,多少,何如也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6_奚侗

奚侗云:“按:马其昶曰:‘建抱而至于子孫祭祀不輟,犹《中庸》言大德受命,至于宗庙饗之,子孫保之,皆修身之效也。’按‘以’借作‘似’。第四章‘似’借作‘以’,可以互证。似,续也,见《...
0538
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同帛书甲、乙本校勘,甲、乙本均作‘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贺人’;尤其是甲本,在‘美言可以市’之后,而有一逗。说明自古以来即如此断句,王弼等今本既无也无误;而俞、奚之说非是...
05415
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3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抱持其器之盈者,必易覆。”
0446
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以上诸说,皆可為一家之言。笔者认為,此处之“紀”,本為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云:“绁、紀,绪也。南楚皆曰‘绁’,或曰‘端’,或曰‘紀’,皆楚转语也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“...
0538
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9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容’借作‘颂’,谓颂仪也。”
04315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范‘靖’字、‘而’字同此,无‘澂’字。赵、吴同王本。宋河上无‘止’字。然譣注曰:‘谁知水之濁,止而净之。’则有‘止’字。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并同河上。易州、磻溪、赵写作‘...
03310
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而不見其首”,损掩“而”前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隋而不見亓後,迎而不見亓首”,“随(简作随)”假作“隋”(上古二字皆属邪纽歌部),《...
0475
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4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不可執也’一句,真本、古本及甲、乙两本皆无此句,盖后人妄增。”為保持帛书原貌,吾不增此句。“夫天下,神器也”,是一肯定判断句,谓:天下是神聖的器物。“神器”,《周易·...
0265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8_陶绍学

陶绍学云:“以下与上文(指从‘是以聖人常善救人’到章末的经文)不相属,宜退在六十二章‘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’下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(孟頫)‘窥’作‘窥’,吕作‘闚’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《赵雪松书道德经》“闚”作“寴”。“寴”为“窺”的异体。
0565
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9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言赤子筋骨柔弱,手握坚固。喻含德心性柔弱顺物谦和,虽复混迹同尘,而灵府洁白,在染不染,故言‘握固’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4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則可以有國’,与上文‘則莫知其極’例同,较今本为长。”
03512
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这两句是承上两句的议论,议论“代司殺者”的情况(非自然死亡的情况)。句首当有“夫”字。“夫”,发语词,引起议论,亦起提示下文的作用。马叙伦謂“夫”为衍文,非是。严遵本、傅奕...
0405
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3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‘道生之而德畜之,物形之而器成之。’按:王本作‘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’。末两句语意难明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”
05614
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則无不剋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不克’,下句亦然。”
0586
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0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无‘兮’字。各本无‘哉’字。”
0585
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刘说是也。河上注曰:‘使民各有部曲什伯;’是河上‘民’字本在‘有’字上也。赵写同此(指傅本),惟无‘也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无‘也’字,馆本‘使’下无‘民’字。柰卷‘寡’...
02612
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服文綵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彩’。”
0299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1_校勘

以上三句,前句“偏”,甲本假作“便”(上古“偏”為真部,“便”為元部,真元旁转而合韵,二字同韵,此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两句同此。乙本第一句与第三句皆同此,第二句“上...
0397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9_吕惠卿

吕惠卿云:“曲者,曲之自然者也。枉者,曲之使然者也。天下之物,唯水為幾于道。一西一东,而物莫之能伤,是曲則全也;避碍万折而必东,是枉則直也。”
02810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拾”假作“擒”(上古二字皆入缉部,为叠韵通假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嘉靖刊河上公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(唐)李荣本、《意林》本、林...
0278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诸家解释为是。而严灵峰云:“‘强’,疑有误。王注云:‘勤能行之,其志必获。’四十一章:‘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’王注云:‘有志也。’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云:‘而真人以为勤行也。...
03213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之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乙本、敦煌丙本、遂州本无“故”字,作“有之以為利,无之以為用”。其他诸本同帛书本。
04810

《老子》57_08_校笺_03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为‘是以聖人之言曰’。从句型考察,类似帛书‘是以聖人’云云者,乃《老子》习用之语,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,如第三章、七章、十二章、二十二章、二十六章、二十七章、四十七...
03315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6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御览》四百五十九《说苑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得其所利,必虑其所害;乐其所乐,必顾其败。人为善者,天报以福;人为不善者,天报以禍。故曰: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。’按所引疑系...
0539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3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知止,知道道之所在,不要因有名而忘忽(乎)道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‘在止於至善,知止而后有定。’朱注:‘止者,所当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也。知之,则志有定向。’”
0499
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吕惠卿本、司马光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...
02811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苏作‘侯王无以正貴高’,林作‘侯王无以為正貴高’,吕、葛、苏、赵‘蹙’作‘蹶’。”
05310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故抗兵相加,則哀者勝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則’字,程无‘故’字。”
042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