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處衆人之所惡’,人惡卑也。‘故幾於道’,道无水有,故曰‘幾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天’乃字误。宋刊河上本、室町本皆然。毕沅曰:‘河上公作天亦將知止;’知其误已久。广明本‘夫’字稍缺,吴云亦误校为‘天’,云:‘天,傅本作夫,易州本亦作夫。’不知‘天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白玉蟾、磻溪、经幢、赵写本并作‘萬物作而不辭’。范谓杨孚、王弼同古本,则王确作‘不為始’。成疏曰:‘始,先也。’是成亦作‘不為始’。伦按:当依王弼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‘夫’作‘天’,无‘亦’字;景福本‘夫’作‘天’,有‘亦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5_孙鑛
孙鑛云:“‘疏而不失’,‘失’一作‘漏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音韵_06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殺、活、害,月部。惡,铎部;故,鱼部,鱼铎通韵。勝、應,蒸部。來、謀,之部。,月部;失,质部,月质合韵。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《考工记》郑注:‘利转者,轂以无有為用也。’此‘无’与‘有’确為二名。蒋谓毕氏误读《考工记》,复据误读者来误读《老子》,而《老子》此‘有’,乃常语耳。这判断似嫌主观,恐...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初学记》二十三引作‘吾不知誰氏之子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萬物万形,其归一也。何由致一?由于无也。由无乃一,一可谓无?已谓之一,岂得无言乎?有言有一,非二如何?有一有二,遂生乎三。从无之有,数尽乎斯,过此以往,非道之流。故萬物...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沕”(mì),潜藏,隐没。《集韵·质韵》:“沕,潜藏也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袭九渊之神龙兮,沕深潜以自珍。”裴骃集解引徐广曰:“沕,潜藏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张晏曰...
《老子》11_音韵_03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‘器’、‘室’、‘利’,质部,对应句叶韵。”按:器【kYēt】、室【cǐět】、利【lǐēt】,皆為质部;但“當其无有室之用”不當于“有”字处断句(见【2】校笺文),當在“无”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“兮”,时译为“呵”,“哉”假作“才”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楼正本、景福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...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俞说是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禍’字涉上文‘君禍’、‘禍乱’而讹。又《喻老》亦引此三语(此句与下‘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憯於欲得’二句)正作‘罪莫大於可欲’。且承上文‘以名号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淵貧’,‘貧’,河上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者不博,□者不知”,前句损掩“知”字,后句损掩“博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敦煌辛本前“知”作“智”,谓“智者不博,博者不知”。严遵本、顾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''是謂天下王',王本'謂'原作'為',河上本、傅本并作'謂'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新序·杂事篇》引并同,今据改。按:河上本、傅本是也。《论语·尧曰篇》:'朕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5_叶梦得
叶梦得云:“所者,人之所安也。人之所安,莫大于道。《周易》曰:‘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’所,猶有在道,变通不穷,则无所不在,随所在而安之,孰不可为久者,所謂道乃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或不盈’,苏‘或’下有‘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恍惚’,‘恍’,陆、王弼作‘怳’。李音同(虚往切)。林‘恍’音晃。‘惚’,李、林并音忽。纂微、司马、黄、曹作‘惚怳’。苏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林并作‘惚恍’。按:《集韵》‘恍...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''正言若反也',诸本无'也'字。'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''和大怨者',纂微、曹、陈、叶并无'者'字。'必有餘怨',叶无'必'字。'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信,信验也。物反窈冥,则真精之极得,万物之性定,故曰‘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说”作“閎”,“冬”作“終(简作终)”,“勤”作“堇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,乙本作说,通行本作兑。字当训穴,古书或作閲。此疑是閲字之误。”《甲本释文》本则校为...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綿綿’诸本作‘緜緜’。成玄英曰:‘綿綿,微细不断貌也。’‘綿’为俗字。《玉篇》:‘緜,新絮也,纏也,緜緜不绝。今作綿。’《五经文字》云:‘作綿者讹。’又‘緜緜’下,景...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2_姚鼐
姚鼐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下有脱字,不可强解。”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器’,物也;物即万物也,解见二十八章。‘器長’,万物之長,即指人君而言,二十八章所谓‘官長’也。此言圣人儉嗇无事则民自富,故能廣而不匮。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万物之長,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张嗣成‘所’作‘守’,声近而讹。罗卷、易州、磻溪、赵写无‘也’字,下同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自节养,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,则可以长久。”节解云:“謂不失其一也。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13_劳健
劳健云:“‘播’字番声,古音与‘糞’字类同。此句义当作‘播’,布种也。韩非释云‘糞灌’未安。……惟‘播’字与‘郊’字无由谐韵,疑‘播’下或夺一‘耰’字。如《孟子》‘今夫麰麦播种而耰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‘亭之,毒之’,河上本作‘成之,熟之’,古本多与河上本同。按:‘亭’,当读为‘成’。‘毒’,当读为‘熟’。皆音同通用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太上,下知有之’,按:‘下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不’。吴澄注本亦作‘不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