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69页
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6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‘目盲’,甲本作‘目明’,与下文的文义不合。”
04714
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吾□□□□□也茂”,损掩“何以知其然”五字;“茂”,則为“哉”的异体(《字汇·戈部》:“茂,与茂同。”)“茂”或“茂”的后起字为“哉”(《汉语大字典·戈部》:“,...
0425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‘忘’作‘亡’。《治要》引作‘妄’。《列子·仲尼篇》注引、《弘明集》六僧绍《正二教论》引并作‘亡’。成疏曰:‘欲明死而不死不壽而壽也;’是成亦作‘亡’。”
0476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五音’,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也。‘聾’,力东反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多知,而何物兹□”,前句句末无“慧”字;后句“奇”假作“何”(上古“何”字属匣纽歌部,“奇”字属见纽歌部,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句末损掩“起”...
03314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7_李息斋

李息斋云:“大道汎兮,充满八极,及其用之,如在左右。”
05414

《老子》12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谓:盲、聾、爽、狂、妨韵(阳、东通韵,盲音芒,聾叶音郎,爽,平声)。腹、目韵(幽部)。
03910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5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东征赋》注引‘我无為而民自化,我无事而民自富’;《西京赋》注引‘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欲而民自朴’。《御览》六二四及六五九亦并以‘我好静而民自正’句,置于‘我无事而民自...
02415
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5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‘不為主’下‘可名於大’上,御注有‘常无欲,可名於小,萬物歸之不為主’十四字。”
02810
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7_俞樾

俞樾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何謂寵辱?辱為下’。注曰:‘辱為下贱。’疑有夺误。当云:‘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上,辱為下。’河上公作注时上句未夺,亦必有注,当与‘辱為下贱’对文成义,传写者失上...
02912
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5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福、敦煌均作‘醕醕’。”
0328
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1_吴澄

吴澄云:“道之至大也··而不自以為大;聖人亦若此矣,是以能成其大也。”
04111
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林(希逸)无‘是謂···’一句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蒋锡昌、朱谦之之说是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经文处文字是:“而福本于有禍,故曰:‘禍兮福之所倚。’以成其功也。”津田凤卿云:“此五字注误混正文。”陶鸿庆云:“‘以成其功也’非...
03012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9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大象’喻道也。下篇云‘大象无形’、‘道隐无名’。‘往’,歸往也。言体道之圣人为天下之人所歸往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。今从帛书本。许抗生则校此句為“故貴以身為天下”,改字改义,已非帛书原貌。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福本、唐玄宗疏本、葛玄序文本、杜光庭本、司马光本、(宋...
04115
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人之迷也,其日固久矣’,《韩非子》作‘人之迷也,其故以久矣’。一作‘民之迷,其日固久’。”水海按:凌瀛初本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无“日”字,而乾道本和道藏本《韩非子·解老》...
03115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04711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愛以身’,广明、景福二本作‘愛身以’;吴云《二百兰亭斋金石记》误校广明作‘愛以身与為天下者’,与景龙同。又‘為天下’者,罗振玉《道德经考异》误校景龙本‘者’作‘矣’,...
0449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‘肆’作‘悉’。按:‘肆’疑借为‘恣’。古书‘放肆’字皆‘恣’之借。‘恣’、‘肆’古音同部。按:宋河上、柰卷、易州作‘曜’,各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意林》引作...
04113

《老子》35_07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不可聞’,各本并作‘不足聞’。罗卷本、易州本无‘之’字。”
0248
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罗卷‘搏’作‘博’,寇、彭、张嗣成作‘搏’,各本作‘搏’。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曰:‘搏之而不得。’盖本此文,亦作‘搏’。《列子》作‘循’者,揗之借字,《老子》本文当...
0467
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葛‘惟’作‘為’。”
0445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翕’,敛也,合也,聚也。王弼同古本。”按:范见王弼本作“翕”。
03510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两‘之’字。”
04710
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9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可以有國’下疑当有‘之母’二字,盖此文原作‘莫知其極,可以有国之母,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’,写者误脱二字耳。‘國之母’者道也。五十二章曰:‘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’,‘天下...
04210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11_余培林

余培林云:“‘弱’和‘强’都是动词。春秋时,郑庄公要消灭共叔段,给他很大的土地、众多的人民,使他终於起了反叛的念头,然后庄公发兵一举而扑灭了他。这就是‘將欲弱之,必固强之’的实例。...
02712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“尋尋”,通行本多作“繩繩”,皆為叠音词。“繩繩”(mǐn mǐn),河上公注“行动无穷极”,《释文》谓“无涯际之貌”,唐玄宗疏為“运动不绝之意”。《诗经·周南·螽斯》“宜尔子...
0425

《老子》59_音韵_08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嗇、服、德、克、極、國,职部;母、久,之部,之职通韵;道,幽部,之幽合韵。
04010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3_李道纯

李道纯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分二句,非。”
035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