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77页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4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按:这四句一般通读作‘王(原作人,今改)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’。读得虽然顺口,含义似忒纡曲,王、地、天、道、自然,五者叠相法,实义云何,终觉不甚明了。莫若李约...
0437
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居’作‘處’。磻溪作‘功成不處’。··柰卷无上‘而’字,二赵、易州、馆本、卷子成疏无下‘而’字,馆本、卷子成疏‘功成’乙转。《吕氏春秋·审分篇》高注引‘居’字...
0539
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趮勝寒”,乙本作“趮朕寒”。“趮”为“燥”字之假借(二字皆属宵部)。“朕”【dǐem】,定纽、侵部;“勝(简作胜)”【cǐen】,书纽、蒸部。上古定母和书母都属舌音,侵...
0436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冬”假作“衆(简作众)”(上古春秋时二字皆為侵部,战国时為冬部),“輜(简作辎)”假作“甾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正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...
03212
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'文津、开元、吕、林、葛作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。'
0395
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却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道,却走馬□糞”,前句损掩“天下有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以”字。今两本互校,得此两句。傅奕本“糞(简作粪)”作“播”,谓“天下有道,却走...
0349
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6_王弼

王弼云:“‘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’,不以经心也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天□□□□,□□□行也',前句损掩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'下莫不知',后句损掩三字,则校补为'而莫能'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'而□□□□也',损掩'莫之能行'四字,...
06011
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应有此句。据《韩非子·喻老》和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先秦两汉,此句尚有,到魏王弼时,此句已脱;所以,至唐陆德明所见王本已不全矣,故陆亦脱此句。又,孙诒让云:“《韩诗外传》引‘可...
0427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前句則作“輕則失本”,正与想尔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相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“輕則失臣”,“臣”則為误。顾广圻云:“‘臣’当作‘本’,傅本作...
0275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,惟'謂'假為'胃'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'邦'讳為'國','謂'作'胃'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其他各本'邦'皆作'國',与帛书乙本同。严遵本'不祥'前无'之'字,作'受國不...
03810

《老子》46_音韵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正、糞为韵,更所未详。此章以道、郊为韵。道,幽部,郊,宵部,此幽宵通韵,与四十章笑、道为韵同例。
02911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21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行事依乎天理,顺乎自然,不用力,不着相,不露一点痕迹,事就干好了,这才算是善行。”
0455
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7_陈柱

陈柱云:'报怨必当以德,若以怨报怨,必成大怨。尔时虽以德和之,其伤不复,已有餘怨矣。'
0545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‘镾’作‘彌’,‘尟’作‘少’。”
0416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善數不用籌策’,因物之數,不假形(不借助計數計算形器)也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'按:《后汉书·郎觊传》'觊上便宜七事'引《周易》曰:'天道无親,常舆善人。'伦按:'與'读與助之與。'
05311

《老子》47_音韵_03_顾炎武

顾炎武云:“下,古音户。《老子》:‘不出户,知天下。’‘修之天下,其德乃普。’‘九层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’‘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,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。’‘善為...
08313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10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‘繩’、‘約’,索也。合之而成体曰繩,用之而束物曰約。结系者必用繩約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結者,以不結为結,故无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。”
06214
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其他诸本皆无句末“也”字。“无名萬物之始也,有名萬物之母也”,古来有两种标读法:一、“无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。”河上公、成玄英、陈...
0277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司马温公与古本有两‘之’字。”
02912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3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‘襲’,承也,用也,即结叹常善聖人利物无棄,可謂承用聖明之道也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9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两者,謂‘可道’、‘可名’,‘无名’、‘有名’,‘无欲’、‘有欲’,各自其两,故云‘两者’。”注云:“如上两者,皆本于道,故云同也。动出应用,随用立名,则名異矣。出则...
0368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无‘又’字,校云:傅奕本第四十一章经文作‘又不足以取天下矣’。”
04814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雖知大迷’,‘知’去声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“斯”假作“訾”(上古二字皆为支部,属叠韵假借),“善”下原有钩号,当为断句之误;帛书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范应元本“皆知”前有“天下”二字,“善”后...
05011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得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德’,并无‘矣’字。下同。”水海按: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有“矣”字,而宋刊河上公本无“矣”字。
03513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為天下蹊’,各本作‘谿’。”
0415
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1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06515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9_毕沅元

毕沅元:“河上公作‘怵怵’,王弼作‘歙歙’,苏灵芝书明皇注本作‘惵惵’,陆德明曰:‘一本作惵惵,河上本作惔惔,简文云:河上本作怵怵’;今按河上公作‘怵怵’,与简文所见之本同。古无‘...
04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