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97页
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7_苏辙

苏辙云:“信则为实而已,故不必为美;美则为观而已,故不必信。”
0336
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□以悝”,损掩“衆人皆有以,我獨頑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我獨門元以鄙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元’字左半残,似尚有偏...
03312
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陶说误。楼宇烈云:“(‘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’,王弼注:‘以其言有宗,事有君之故,故有知之人,不得不知之也。’)此句注文文义不明,疑有错误。宇惠说:‘不得不知之也’句下‘不...
0336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2_詹剑峰

詹剑峰云:“老子之‘道’即自然,所以老子哲学是属于唯物主义的。王充在《自然篇》中说:‘天道自然。’刘安在《原道训》中说:‘因天地之自然,则六合不足均也’,‘万物固以自然。’《老子》...
03313
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9_唐玄宗

唐玄宗注:'柔弱之道,勝于剛强,天下之人无不知者;知有此道,不能行也。'疏云:'天下之人,皆知'柔弱之道,勝於剛强',但惑於自賢,以己为尚,无能行其所知,故云'莫能行'。'
03313
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损掩句首一“聖(简作圣)”字,据诸通行本校补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景福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、邵若愚本...
0335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子孫以祭祀□□”,“祭”为“祭”之误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祀”后损掩“不絶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此句作“子孫以其...
0336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依字,‘蠆’应作‘’;‘蜂’应作‘蠭’,《汉书》‘蝮蠚手则斩手,蠚足则斩足;’即螫之谓也。《说文解字》‘蠚’作‘羞’,云:‘螫也’,知两字声义近矣。”
03312
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曰:與呵其若冬□□”,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,损掩“涉水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曰:與呵亓若冬涉水”,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...
0335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6_高亨

高亨云:“傅本作‘閔閔’。‘閔’借为‘潣’。《说文》:‘潣,水流浼浼貌。浼,污也。’是‘閔’有污濁之义之证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‘安能以身···受物之汶汶者乎?’王注:‘蒙垢尘也。’‘...
03312
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5_孙鑛

孙鑛云:“‘疏而不失’,‘失’一作‘漏’。”
0337
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7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本‘生之柔毳’,景(福)本同敦本,但‘毳’作‘脆’。”
03313
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0_毕沅

毕沅云:“道藏傅奕本‘兵’字误‘共’,今河上本亦误‘共’,非也。王弼作‘兵’,是。”
0335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治大國者若亨小鱗’,‘鱗’,总括魚之属也。傅奕、孙登同古本。‘小鱗’,小魚也。”按:范所见傅奕本“鮮”作“鱗”。
03311
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涣若冰將釋’,司马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。”
03311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、顾欢并作‘天下萬物’,陆希声同傅奕。”
0336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其名”后有“也”字,作“吾未知其名也,字之曰道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...
03311
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7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俞说是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禍’字涉上文‘君禍’、‘禍乱’而讹。又《喻老》亦引此三语(此句与下‘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憯於欲得’二句)正作‘罪莫大於可欲’。且承上文‘以名号...
0337
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11_吴澄

吴澄云:“美谓美于他物,以质而言也。善谓善于其事,以能而言也。美、惡,善、不善之名,相因而有。以有惡,故有美;以有不善,故有善。皆知此之為美,则彼為惡矣;皆知此之為善,则彼為不善矣...
03315

《老子》65_07_校笺_04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自然篇》‘與’上有‘其’字。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:‘玄德深遠,與物反’,是成、荣并无三‘矣’字。”
03312
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夫禮者’,程无‘夫’字。‘而亂之首也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0336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顾本引《节解》曰:‘谓天地人神靈水泉萬物各共一以成,故曰:其致之也。’则《节解》作‘其致之也’,与敦煌戊本同。”
0339

《老子》39_音韵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邪、乎同属鱼部,車、輿皆譽之误,邪、乎、譽为韵。又,發,古音歇,歇,高本汉本一作泄,裂、發、泄、竭、滅、蹶为韵。又‘天无以清將恐裂’下五句,实以清、寧、靈、盈、生、貞与...
0337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柰卷及《治要》引‘天’下无‘之’字。罗卷‘不言’下脱‘而善’二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默然’作‘不言’,六朝残卷、白云蟾作‘坦’,各本作‘繟’,潘作‘綽’。罗卷‘默然...
0337
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保存完好,与世传今本相互勘校,彼此经文差异有二:一、‘天地’二字今本重复两次,甲、乙本仅出现一次。二、甲、乙本‘孰為此’,今本多作‘孰為此者’。如王本‘孰為此者?...
0339
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木强大則人共伐之。木之强大者取下,柔弱者處上,譬人之恃强自大者,自取于下,柔弱者当處于上也,盖其道自然尔。”
03311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3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‘繩繩’疑本作‘鼆鼆’,形近而讹。《说文》:‘鼆,冥也,从冥,黽声。读若黽蛙之黽。’则鼆鼆犹冥冥矣。谓其不可見也。不可見自不可名,故曰‘鼆鼆不可名’。《释文》:‘繩,...
0339
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3_顾欢

顾欢本王注云:“渾波则濁,徐静则清,危躁则死,安静则生。志人知濁之可清,故同波而后化体,危之可安。故徐動以教生,非体道善化,虽能如此,故曰‘孰能’。生化微妙,非速疾可成,必须心专行...
0339
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凡物酝’,傅奕云:‘古本如此。’‘酝’字,《玉篇》‘音云,又音运,物数乱也。’一本作‘夫物芸芸’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曰:‘萬物芸芸,各復其根。’‘芸’字,成玄英疏云:‘...
03311
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10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体无涯际,故名為‘大’。不大為大,故称為‘强’。夫名以召体,字以表德,道即是用,大即是体,故名大而字道也。人皆先名后字,今乃先字后名者,欲表道与俗反也。”
033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