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英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愚...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句句末当有“也”字,傅奕本由项羽妾墓本等校勘而来,亦有“也”字。又,《老子》原本后句句末当有“焉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为战国古本,即有“焉”字。实非后人“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載’,陆、王弼作‘挫’,河上作‘载’。李‘載’如字。‘隳’,纂微、司马作‘堕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殁身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‘殁’作‘没’。”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之根’,按:易州无二‘之’字和‘是謂’二字。各本无‘地’下‘之’字。磻溪作‘是謂天地根’。唐写同此。” 又,薛蕙云:“《老子》书大抵用韵,故其遣词多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乎”字,今本多捝误。帛书乙本、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、道藏河上公本有“乎”,足证古本固有“乎”字。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5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大道汎兮,无系而能应物,左右无所偏名矣。···汎兮者,无系之貌也。言道之為物,非阴非阳,非柔非刚,汎然无系,能应众象,可左可右,无所偏名。故庄子曰:‘夫道未始有封。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大象,天象之母也。不炎不寒,不温不凉,故能包统万物,无所犯伤。主若執之,则天下往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9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天下之人常为阴阳转徙而不知反,故欲張者必歙,欲强者必弱,知雄之为动而当守其雌,知白之为明而当守其黑。故处之以歙则天下之張皆歸之,而不为彼之所歙。持之以弱,则天下之强皆...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4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莅’,临也。有道之君御天下,上下安于性命之情,不邀福,不稔祸,祈祷事绝,妖祥不兴,故其鬼不神。《庄子》云:‘一心定而王天下,其鬼不祟;’又云:‘阴阳和静,鬼神不扰;’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故强大取下’,‘下’,上声;‘柔弱處上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冬”假作“衆(简作众)”(上古春秋时二字皆為侵部,战国时為冬部),“輜(简作辎)”假作“甾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正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...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緜”,同“綿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綿,与緜同。”《楚辞·招魂》“秦齐縷,郑綿絡些”,王逸注云:“綿,纏也。···一作緜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《说文》:‘緜,联微也。’”“緜緜”即...
《老子》13_述评
陆希声曾述此章主旨说:“唯能贵用其身为天下,爱用其身为天下者,是贵爱天下,非贵爱其身也。夫如此则得失不在己,忧患不为身,似可以大位寄托之,犹不敢使为之主,而况据而有之哉?此大道之行...
《老子》62_音韵_01_江有诰
江有诰韵读谓:奥、寳、保韵(幽部、奥胡叟反,宝音探)。奚侗增尊、人韵。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老子》原书‘德’字悉作‘惠’,后人改为‘德’。此句误作‘真’或‘直’,不然,亦必被改作‘德’矣。質,实也。《论语·雍也篇》:‘質胜文则野,文胜質则史。’皇疏:‘質,由实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堅强者,过剛易折,生气已尽,故坠于下;而居于下者,自然之理也。柔弱者,软嫩滋息,生气方旺,故升于上;而居上者,亦自然之理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文、傅奕本‘人’作‘民’,河上公本(指王羲之本和嘉靖刊河上公本)作‘人’,唐以后传本有三十四种作‘人’(据蒋锡昌统计)。《老子》书用‘人’、‘民’虽不甚严格区别,但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所言神不傷人者,岂但神灵无效,而不能傷害于人?而聖人以道临人,无为不扰,百姓自正,故云聖人以道莅天下尔,将欲发明聖德,故重云亦不傷人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自然,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,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。···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形立物,故功成事遂,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5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御注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去彼華薄,取此厚實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是以’二字衍,后人所益。”
《老子》57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此处“民”字当作“人”。因“利器”是《老子》所用固定术语,三十六章即谓“邦之利器”,其义皆指象征“神器”或國家权力之类的重器(河上公注为“权”或“权道”,是也;王弼注为“利...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敦兮其若樸’,按:唐写卷子残本同此。范、宋河上‘樸’并作‘朴’,易州作‘敦若朴’,臧疏作‘敦若樸’,馆本‘敦若撲’。成疏曰:‘敦者淳厚。’则成本亦作‘敦’。按:‘敦’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今多数通行本无“安”字,当从帛书本补正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孝慈”。“子”虽与“慈”可通假,但不能作“孝子”,因“孝子”是对“父母”而言;若对“六親”,则义不相一致。蒋锡昌说...
《老子》81_05_校笺_0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此言聖人尽以為人,则己所得愈有;尽以與人,则己所得愈多。七十七章:‘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’七十九章:‘天道无亲,常與善人。’盖聖人不足,天将补之;聖人為善,天将助之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朴散’各本‘散’下有‘則’字。‘用為官長’,各本‘用’下有‘之則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為之者敗之,執之者失之”,二“者”前皆有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遂州本“為”后“者”字作“故”,谓“為故敗之,執者失之”。《群书治要》引“失”后“之”作“也...
 
        
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