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218页
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7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‘離’,散也。‘嬰兒’譬无分别智也。言人常能守静,則其德不散,故能復於本性,歸无分别智也。”
0316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各本俱无‘民’字,惟《永乐大典》有之。据弼注‘故可欲不見’,上承‘没命而盗’,则经文本有‘民’字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’,各本‘以’作‘已’,无‘是’。”
0316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以正之邦”,“之”为“治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;乙本作“以正之國”,“之”为“治”之借,“国”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改“之”为“治”。今从...
0317
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河上公作‘醇醇’,《意林》引作‘湻湻’,柰卷同河上。王羲之与此后(景龙碑)同。醇、淳古通用···又,敦、遂二本作‘蠢蠢’,《说文》‘蠢,动也’。又重言形况字,《左传·昭...
03110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6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,按河上公注本作‘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`;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以其不自大,故能成其大’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烹’,开元石刻作‘享’是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9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严分‘天下之牝’及‘牡常以静勝牝’为二条。按各本作‘牝常以静勝牡’,当以六字為句,如此刻则似‘天下之牝牡’一句,‘常以静勝’一句,‘牝以静為下’句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7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按:‘欲大’当作‘大欲’,转写误倒。夫两者各得其所大欲者宜為下,正总承上文而言,谓大國小國各得其所大欲者俱宜居下也。大國所大欲者兼畜人也...
0319
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民’字,集唐、卷子成疏、二张作‘人’。‘使民’字因传写注误入经,读者妄加也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7_高明
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為也,是以不治’,世传本多同王本作‘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’。唯严遵与敦煌辛本‘民’字作‘百姓’,与甲、乙本同;严遵本末句亦...
03111

《老子》46_音韵_02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静勝寒……’三句,或谓此当属下章,盖正、糞为韵,而有道卻走馬,即清静治天下之效也,姑存其疑。”
03113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3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‘為天下式’,‘為天下谿’、‘為天下谷’二句重,此句不重,盖脱。御注三句皆重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8_王卞

王卞云:“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‘紛’字均作‘忿’。按第四章‘解其紛’之‘紛’字,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亦作‘忿’,注云:‘忿,结恨...
0319

《老子》11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高本汉谓:輻、轂韵。
03111
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8_王卡

王卡云:“道藏河上公本‘隣’作‘鄰’。《广韵》:‘隣,俗鄰字。’”
03110
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孰能安以久,動之而徐生’,‘久’字绝句。谓此心谁能安定以久,而不复应物哉?感之而徐自生也。”
0316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0316

《老子》71_今译

知道而不以为知道,这是高尚的;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,这是一种思想毛病。所以,圣人(知道而不以为知道),就没有这种思想毛病。正是因为圣人把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的毛病,看做是思想毛病,因此...
03114
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蕭(简作萧)”,“蕭(简作萧)”:冷清,清静,静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“蕭条者,形之君”,高诱注:“蕭条,深静。”“蕭”则与“寂”义同。“寂”:静,无声音,冷清。...
0319
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5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东京赋》注引作‘以至於无為也’。《御览》六五九引无‘于’字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注’,犹聚也,《周礼·兽人》及《獘田》,疏‘注,犹聚也’。‘注其耳目’,即聚其耳目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2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无‘為’字。”
0319
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侯王”。因春秋时期周室日衰,诸侯称王亦称霸(详论见拙著《老子楚语考论》附录一《成书时代新证》一文),《老子》就是针对当时的诸侯王称霸...
03112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雖知大迷’,‘知’去声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兕”作“矢”,为“兕”的假借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“椯”为“揣”,高明校为“投”。帛书乙本作“罗无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所椯其角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 ...
0308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的“兵者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;乙本损掩前句“不祥”后的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今前句甲、乙本合校即得此句,后句从甲、乙本。今...
0309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0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强行者,乾乾不息,臂如川流不息,不舍昼夜,须臾不肯间断,便是强行有志之人也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萬物歸焉□□為主,可名於大”,前句损掩“而弗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后句同此。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作“可命於大”,“名”作“命”(上古“命”通“名”,二字皆...
0308
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8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德既无極,则可以有國,而为君也。盖昔人以心喻君,以气喻民,以身喻國,能爱精气,则可以有身。由是而推,能爱民物,则可以有國,此天下、國家之本在身也。通乎此者,非以图國,而...
030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