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偷’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媮,巧黠也,从女俞声,字亦作偷。’朱骏声曰:‘媮,假借为愉,《汉书·食货志》:民媮甘食好衣;《路温舒传》:媮为一切;注:苟且也。《礼记·表记》...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伐其功者,乃是功歸于天下也,是以天下未有不歸功于聖人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73_音韵_04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’,‘恢’、‘失’为韵,‘恢’入微部,‘失’入脂部,此为脂微合韵。脂微合韵是《诗经》的通例。这里应说明的是:通常‘失’入脂部,在楚音中入脂部。质部字和...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4_陈柱
陈柱云:“马说非也。‘道’谓‘大道’,举‘道’包‘大’,故不云‘大道’也。下文接云‘夫唯道’,正承此‘道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11_许永璋
许永璋云:“所謂‘曲則全’,复古代成语,‘豈虚言’,告诫世人勿以此為虚言,实乃经历史证验之真理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煞之’,各本作‘殺之’,下仿此。”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、顾欢并作‘天下萬物’,陆希声同傅奕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希言者,忘言也。夫言者在乎悟道,悟道则忘言;不可都忘,要其诠理。但自然之理,不当有与不有。希言之义,亦不定言,故以希言之言,用显自然之理,故云希尔。若能因彼言教,悟证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伐大匠斲者,則□不傷亓手矣”,“代”假作“伐”(上古“代”为职部,“伐”为月部。职部【et】和月部【at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以旁转,职月合韵。故“代”可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5_李荣
李荣云:“‘道生一’,虚中动气,故曰道生元气。(元气)未分,故言一也。‘一生二’,清浊分阴阳者也。‘二生三’,运二气三才。‘三生萬物’,圆天覆于上,方地载于下,人生统于中,何物不生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1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飄風驟雨,乃天地暴怒不平之气,阴阳不燮所使然,沛然而来,悠然而去,以其变而非常也;凡变而非常者不能久,故‘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’。”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引王弼注云:‘言民之所以僻,治之所以乱,皆由上不由其下也,民从上也。’下云:‘疑此非老子之所作。’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7_魏锡曾
魏锡曾云:“御注作‘公王以為稱’,‘公王’误倒。”按唐玄宗疏云:“人之所恶,而王公以为名者,谦之志也。王公为风化之主,存亡所系,天下具瞻,若不崇尚谦柔,以安社稷,则物所不归。”似唐...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從事,谓举动從事於道者也。道以无形无為成济万物,故從事於道者以无為為君,不言為教,緜緜若存,而物得其真。与道同体,故曰‘同於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75_音韵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賢於貴生’,上据《文子·十守篇》,有‘即所以得长生’一句,是生、生亦韵也。”按:朱谦之根据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所阐发《老子》“夫唯无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”二句之意的文字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6_高明
高明云:“综合分析世传本之句型,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:一类下句无‘義’字,如王弼本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人(当为之,高写误)’;另一类如诸唐本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’,句中多一‘義’字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同於失者,失亦得之’,一‘亦’字下有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萬物之质不一,草木之形虽殊,然非柔脆不生。气至而滋息,故柔脆。柔脆者,生气也。凡物之初生,必柔弱、必脆嫩。枯槁者必死。气反游散,故枯槁。枯槁者,死气也。凡物之衰老者,必...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经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繡呵繆呵”,“蕭(简作萧)”假作“繡(简作绣)”(上古二字皆為心纽幽部),“呵”為“兮”之时译,今复原;“漻”假作“繆”(上古二字皆為幽部);帛书乙本“兮”时译為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无“故”字,后句“柔弱”后有“微細”二字(因前文有此二字,此处仍衍)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...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天”字损掩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句末一“矣”字,余全损掩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其名”后有“也”字,作“吾未知其名也,字之曰道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...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抑’,於力反。”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费’,芳贵反。‘藏’,才良反。”水海按:因古无轻辱音,“费”在上古为帮纽物部,读音当为bèi【pu5t】。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‘逝’字上有‘大曰’二字,缺泐不明,当据他本补之。磻溪、楼正亦作‘返’,同景龙碑。返者,夫物云云各归其根也。盖形容道体,大不足以尽之,故名之曰逝。《广雅·释诂》...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道’,各本作‘人之道’;‘損不足’,各本‘足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成”,《说文》谓“就也”,《广韵》谓“毕也,就也”,即完成、完就、完毕之谊。非指某一具体物。“大成”是泛指最完全、最完满、最圆备。唐玄宗疏:“凡曰学人,功行大成,众德圆备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2_李约
李约云:“‘人法地地,法天天,法道道,法自然。’地体静载而生物,法之者令与地同,同地,故云‘地地’也。天德广覆而无私,法之者令与天同,同天,故云‘天天’也。道性忘功,法之者令与道同...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居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處’,明皇无下‘而’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