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8_音韵_04_古棣
古棣云:“‘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’四‘德’字為韵,‘德’字人职部。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,下德為之而有不為。上仁為之而无以為,上义為之而有以為。’四‘為’字為韵;...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道无象,而众象由是而见,乃象之大者也。”水海按:范氏谓“大象”为“大道”。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責',求也。契之有左右者,取其符合而已。聖人執左契以合德,唯无私而已。初不欲过求於人也,又何用聚敛之徒哉?《音辩》云:'古者削木為契,右契所以責事為取契也,左契所以符合,...
《老子》49_05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部损掩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两“信者”后有“吾”字,作“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”。严可均云:“御注脱第一‘信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5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器成之’,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勢成之’。‘器’、‘勢’古读音相同,可互相假用,但是彼此意义不同。旧注皆以‘勢’为本字,解释为形势、趋勢、气候或环境等多种意义。如王弼...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服文綵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彩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0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‘固’,当以读‘姑’为是。《说林上》:‘《周书》曰:將欲敗之,必固輔之;將欲取之,必姑與之。’用‘姑’字可证。”尹振环云:“甲、乙本皆作‘古’。《说文》:‘姑,····...
《老子》64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持、謀韵(之部,謀明丕反)。散、亂、末韵(祭元通韵,散音线,亂音恋,末音蔑)。土、下韵(鱼部)。貨、過、為韵(歌部,货平声)。高本汉谓:持、謀、有与泮、散、亂相间...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絶仁棄義,民復孝慈’,‘復’音服。‘復’,反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诃”作“呵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索洞玄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本作‘海’。‘晦’者,暗也。”
《老子》7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勇於敢者□□,□於不敢者則栝”,前句损掩“則殺(简作杀)”二字,后句损掩一“勇”字,“活”借作“栝”(“活”、“栝”同为月部字,故可通假);《甲本释文》所损字已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争’,‘争’,李:平声。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叶作‘是以天下莫能争’。”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知’,本或作‘至’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臧疏亦无‘故’字。‘較’,各本并作‘形’。《说文》‘荆’之古字作‘’,则古文‘形’或亦有作‘’者。‘爻’旁与‘較’字之爻旁相同。或《老子》本作‘’,传写脱讹成爻,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臧疏不重‘為天下谿’一句。易州‘常德’作‘常得’,下同。按:‘離’借為‘漓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忒,差也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谓‘抱一’、‘專氣’、‘滌除’等事,既以修身明心,可推充此道以及人物,即愛民治國之本也。循自然之理,以应事物,莫不有当行之路,则何以智為?愛民...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9_徐仁甫
徐仁甫云:“按:‘其无正’之‘正’,当读为‘定’。《周礼·宰夫》:‘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。’注:‘正’犹‘定’也。《玉篇》:‘正,定也。’《尔雅·释天》注:‘定,正也。’本书三十七章...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阑”,同“混”。《中华字海》云:“園hùn,音混,同‘混’,混合。”可知“阑”当為“混”的或体,而非為假借。“裙”则為“園”之假借(“裙”从“君”得声,“阑”即“混”的异体...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3_奚侗
奚侗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句,谊不可说,疑上下或有捝简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范应元本无“此”字,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,“未”作“不”,“足”后有“也”字,谓“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”。遂州本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...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奚氏、于氏之说是也。“遣”(wèi),通“匱”(kuì)。“遺”,上古余纽微部【ǐwei】;“匱”,群纽物部【qíwet】;微部【ei】和物部【et】,主要元音相同,故可对转,微物通韵,...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、臧疏无‘而’字,下句同。臧疏引节解曰:‘故曰周行不殆也。’则节解亦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唐玄宗、任法融之注疏、释义,大致符合《老子》之旨。其中,对於“矜”的解释,按通语训解为“矜夸”、“逞能”,还有释为“矜大”(河上公注)、“夸大”(杜光庭注)、“自恃”(魏源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弼注云:‘夫晦以理物则得明,濁以静物则得清,安以動物则得生。’据此,则经文当有‘孰能晦以理之徐明’一句,在两句之上。”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保,持也。言持此动寂不殊一中道者,不欲住中而盈满。此遣中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8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不与俗人相随,守一不移,如愚人之心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10_顾广圻
顾广圻云:“‘脩之家,其德有餘’,傅奕本及今《德经》‘有’作‘乃’。按当作‘乃’,(作‘有’)涉上下文而误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1_俞樾
俞樾云:“王本作‘蔽’,乃‘敝’之假字。唐景龙碑作‘弊’,亦‘敝’之假字。《永乐大典》正作‘敝’。‘不新成’三字,景龙碑作‘復成’二字。然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服此道者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