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下章言,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。然則无味不足听之言,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”
《老子》45_音韵_06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缺、弊,月部。盅,冬部,窘,文部,冬文合韵。詘、拙、絀,物部。寒,元部,炅,月部,元月通韵。静、正,耕部。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9_陈柱
陈柱云:“王弼本‘客’作‘容’,傅奕本作‘儼若客’。作‘客’者是也。‘客’、‘釋’為韵。作‘容’者,因上文‘强為之容’而误耳。”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按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道大’,各本‘道’上有‘故’字;‘王大’,各本‘王’下有‘亦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乙本同此,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,张榜本作“夫為嗇,是謂蚤服”,凌瀛初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復”,乾道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服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天降甘露,惠施无心,人无命令,自均若一,亦如王侯称物平施,无偏无党,即惠化而大同,自东自西,亦何思而不服。”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之迷’,御注、河上、高翻作‘民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44_音韵_02_江有诰
江有诰云:“貨,呼卧切。按古有平声,当与戈部并收。《老子·立戒篇》:‘身與貨孰多?’为句中韵。‘不贵难得之貨’与过为叶。”又云:“病,皮命切。按有平声,读皮羊切,当与阳部并收。《老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此亓賤□□與,非□”,“之本”两字损掩,“也”字亦损掩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句首有“唯”字,“此其”作“斯以”,“之本”作“為本”,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10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天所網罗恢恢甚大,虽踈远,司察人之善惡,无有所失。”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損之又損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达真下并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8_今译
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,而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。因为它(柔弱),没有什么东西用来替代它。柔软的战胜刚强的,弱小的战胜强大的。天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的,但是没有人能够...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7_魏源
魏源云:“各家‘邦’作‘國’,避汉讳改也。此章皆从《韩非子》,惟末句‘借’字,各家皆作‘示’。此从《说苑·君道篇》所引。”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'訽',则同'詬'。《说文·言部》:'訽,詬或从句。'《玉篇·言部》:'詢,同詬。'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'子死亡有命,余不忍其訽。'杜预注:'訽,耻也。'陆德明《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48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江永、姚文田等同其说。
《老子》18_音韵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‘義’古皆音‘俄’。《洪范》‘无偏无颇,遵王之义’;唐玄宗改‘颇’为‘陂’,其敕略云:‘朕三复兹句,常有所据,据下文并皆协韵,惟颇一字,实则不伦,宜改为陂。’吴棫曰:...
《老子》39_音韵_05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清、寧、靈、盈、正,耕部。裂、發、歇、渴、蹶,月部。本,文部,基,之部,文之合韵。穀,屋部;輿,鱼部,屋鱼合韵。玉,屋部;石,铎部,屋铎合韵。
《老子》60_音韵_03_古棣
古棣云:“景龙碑、敦煌辛本、龙兴碑、顾欢本、赵至坚本无‘焉’字,其他各本皆有。按:应有‘焉’字,‘焉’字与上句‘人’、‘神’为韵(真元合韵),无‘焉’字则失韵。”水海按:“焉”【ǐ...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8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有力即可以勝人,没有极坚强的克制力却不能自勝。不能冲破私心杂念重围,如何謂强!故有当大敌而常勝,临着糖衣炮弹便倒下的,正在于但能勝人,不能自勝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陆《音义》书‘次侮’二字,则陆亦作‘其次侮之’。磻溪、馆本并不重‘其次’二字。赵写‘侮’字作‘母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三十幅’,輻音福,车輻亦是。‘共一轂’,轂,古木反,车轂。”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多言數窮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述评
这一章节的主旨是一个,即宣扬“天道”“柔弱不争”的思想;“人法自然”,所以人亦应“柔弱不争”。 这里应首先弄懂《老子》的“天”与“天道”的概念指的是什么。 《老子》书中提到“天”的,...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7_苏辙
苏辙云:“夫道非一、非二,及其与物为偶,道一而物不一,故以‘一’名‘道’,然而道则非一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林无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《老子》56_03_校笺_02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塵’,甲本作‘整’,乙本作‘星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塵’。‘整’、‘星’皆应读作‘塵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。帛书乙本前句“隅”假作“禺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后句同此。严遵《道德真经指归论》前句作“大方不矩”,而《道德真经指归》经文作“大方无隅”。其他诸本前句皆与此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百姓皆謂我自然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