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6页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,又无‘矣’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同御注,林(希逸)‘人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3515
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9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’,宋河上、柰卷作‘啞’,《一切经音义》八八作‘嚘’,各本作‘嗄’。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引‘嚘’作‘嗄’。(陆曰:‘本又作嚘,崔作喝’。)寻陆谓‘而声不嗄,当作噫’,是...
05415

《老子》56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说是。又:“閇”字,则为“閉”的俗字。《广韵·屑韵》云:“閉,阖也,塞也,俗作閇。”赵孟頫本亦作“閇”(见北京市西便门外白云观赵孟頫书《道德经》石刻)。又:“塞其说(yu...
05015
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7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此谓君德无有不制伏者,则殊俗慕化,绝域观风,无远不至,故莫知穷極也。人君德化无远不極,万人所归住,神明所福享,然后或称为有國。故《周易》云王假有庙有家是也。过此以往,...
03715
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‘圖’作‘啚’,吕‘圖難’句作‘心不外物於其易’。”
03715
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‘九重之台’,是成、荣并作‘重’。《吕览·音初篇》引作‘九成之台’。《说文》:‘層,重屋也。’此句与上句词异谊同。”
02815
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六親不和,有孝慈’,按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作‘六親不和,焉有孝慈’,与广明本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芑》孔颖达《正义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國家昏亂,有忠臣,六親不和...
03115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9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二句。范‘棄’作‘弃’,下同。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、《理惑论》、《广弘明集》八《释道安二教论》引并作‘絶聖棄智’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民’字,集唐、卷子成疏、二张作‘人’。‘使民’字因传写注误入经,读者妄加也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作‘唯恍唯忽’。赵亦作‘忽’。吕同王弼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作“惟恍惟忽”。
04415
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跂’,王弼、陆作‘企’。‘跂’与‘企’同。薛云:‘举踵曰跂,张足曰跨。立欲增高,则反害其立;行欲增阔,则反害其行。’”
06115
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大象无形”与《道篇》“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”意同。“大象”即《道篇》的“执大象”的“大象”。这个复合词赋予了“道”的含义。成玄英疏:“大道之象,象而无形也。”
04515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2_王淮

王淮云:“‘飄風’以喻暴政之号令天下,宪令法禁是也。‘驟雨’以喻暴政之鞭策百姓,赋税劳役是也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王侯’,范同此,各本作‘王公’。···‘自稱’,范作‘自謂’,罗卷作‘自名’,各本并作‘為稱’。‘也’字,范同此,各本无。”
04515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20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善’谓善于其事。‘轍’,車轍。迹,足迹。行者,必有轍迹在地,然常人所为尔。善行者,以不行为行,故无轍迹。”
04715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其出彌遠’,‘彌’,古本作‘镾’,下同。《韩非子》‘遠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03015
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全损,但据所损字数为八个字,则当无'夫'字,《乙本释文》即校补为'天道无親,常與善人'。今从帛书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'夫'字,'恒'作'常',同《乙本释文》。李道...
03115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9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夫坐忘遗照,深契道原于诸法中,尽能不滞系心于此,故云善結。夫用繩約者,繩散则約解。以道結者,心静则道冥,适使万缘尽兴,终能一无所染,虽无繩索約束,岂可解而散呼?故云‘...
02715
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此言人本可得生,而反動至死地者,约其分数,亦十人之中有三人也。上两种就普通之人言之,此则就富贵之人言之。”
05315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此节附注校语云:‘明皇、王弼二本命并作爵。’各王注本均误录作弼注,殿本亦如此。纪昀曰:‘按此句,疑命字下原校语,误作弼注。’按纪说是也。道藏张...
05315
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05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’,‘而民’,一作‘民甚’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6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按:御注‘已’下有‘是’字,与景龙碑同。”
04015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愛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王弼、孙登同古本。”
02915
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3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廉’,即古之矜也。廉之廉谓廉隅也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‘廉而不劌。’疏云:‘廉,稜也。’正与此同。有稜角则易致劌伤,故唯圣人廉而不劌。《淮南子》:‘金积折廉。’廉字亦如此...
04915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4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天下之牝’,‘牝’,陆频忍切。纂微、曹、达真、陈作‘天下之交牝’。”
03915
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3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按:疑当作‘故能蔽而新成’。‘蔽’者,‘敝’之借字。‘不’者,‘而’之误字也。‘敝’與‘新’对。‘能敝而新成’者,即二十二章所云‘敝則新’,与上文‘能濁而清,能安而生’...
03715
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6_奚侗

奚侗云:“静漠者,神明之宅,故静则‘復命’。‘静曰’,各本作‘是謂’,与上下文例不合,此依开元碑本及焦竑本。”
04615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其次親之譽之’。”
043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