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0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作‘乘乘无所歸’,至元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窈’,乌了反。‘冥’,莫经反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我獨若昏’,‘若昏’,一作‘昏昏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7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春秋时晋献公將要灭掉虞国,先送给虞君大璧和宝马,请借路让军队通过攻打虢国,虞公贪图璧和马,就答应借路。晋国在灭掉虢国以后,回师经过虞国,就顺手把虞国消灭掉了。这就是‘將...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10_顾广圻
顾广圻云:“‘脩之家,其德有餘’,傅奕本及今《德经》‘有’作‘乃’。按当作‘乃’,(作‘有’)涉上下文而误。”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7_沈一贯
沈一贯云:“凡物远不可见者,其色黝然玄也。大道之妙,非意象形称之可指,深矣,远矣,不可极矣,故名之曰玄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亓出也塑遠,亓□□□”,“塑”,塑同彌(见《玉篇》),下句损掩“知塑少”三字,今据王弼本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亓出篁遠者,其知□”,“篁”当为“彌”的假借(二字皆从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首句残损,乙本作‘曰静’,今本皆作‘歸根曰静’。按此节经文乃承前文‘夫物云云,各復歸於其根’而言,故缀连前文‘歸根’二字,曰‘歸根曰静’。甲本四字皆残,乙本仅作‘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君子”,而不作“聖人”。“君子”所指范围比较广,不仅包括“卿大夫、士”,且也包括“万乘之王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君子”,帛书本正与《喻老》引合。“冬”,乙本...
《老子》16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,《甲本释文》校“”为“妄”;乙本作“不知常,芒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“芒”为“妄”。今从帛书甲本。今通行本皆无“”字,作“不知常”,“妄作,凶”之“妄”,则歸下句。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懸得亓母,以知亓□”,“既”作“愍”,当为“既”的假借字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既”;后句损掩一“子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敦煌唐写本S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天下之難事’、‘天下之大事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、陈并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12_苏辙
苏辙注云:“聖人之有天下,非取之也,万物归之,不得已而受之。其治天下,非為之也,因万物之自然,而除其害耳。若欲取而為之,则不可得矣。”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开元本无‘一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云:‘兵以正合,以奇胜。’索隐注:‘按奇,谓权诈也。’此‘奇’为‘衺’之假,‘衺’谓权诈也。‘以奇用兵’,言以权诈用兵也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亨’,王本作‘烹’,与景福本同。《释文》出‘烹’字,注:‘不当加火’,则王本原作‘亨’,今改正。景龙本、敦煌本均作‘亨’。又‘鮮’,敦煌辛本作‘腥’,注河上作‘鮮’。...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柢’,一作‘蔕’,花趺也。”水海按:“趺”(fū),花萼也。“柢”,《说文》謂“木根”,即树的主根。徐锴《说文系传》云:“华(花)叶之根曰蒂,树之根曰柢,音同也。”显然...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罗运贤、古棣之说甚是。应从古字作“竦”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立”,則為“竦”之省写,或為“竦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来纽,為双声假借)。帛书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皆校“立”為...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抱一’谊,見前第十章。‘式’,法也。與上章‘容’字谊同。法者,謂法象,或模范也。‘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’,言是以聖人行卫生之术,為天下模范也。此极言聖人重身轻物,故不...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其德乃餘’,景龙、景福二本‘乃’作‘有’,敦煌本‘餘’上有‘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2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‘人’与‘草木’皆属‘萬物’,则‘萬物’二字当系衍文;因据傅本删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8_奚侗
奚侗云:“‘遺’,借为‘匱’,不足之意。《礼记·祭义》‘而穷老不遺’,《释文》‘遺,本作匮’,是其证。”于省吾曰:“按‘遺’应读作‘匱’,二字均谐‘贵’声,音近字通。《广雅·释诂》...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字之曰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白、吴无‘也’字,譣河上注曰:‘复言也哉,痛伤之辞;’是河上有‘也’字。罗卷、馆本无‘也哉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也。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知我者希,則我貴矣”,帛书本为是。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引经文后句无“者”字,正与帛书合。既应无“者”字,高亨谓“贼我者贵(言害我者皆居上位)”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道氾’,本又作‘汎’,周、张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句首当有'故'字,因此处二句是承上启下。无'故'字者当為脱漏,应从帛书本补正。 又,河上公注云:'有德之君,司察契信而已。无德之君,背其契信,司人所失。'王弼云:'有德之人,念思其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8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此言世人但知有用之用,而不知无用之用也。···以此為譬,譬如天地有形也,人皆知天地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无大道。亦似人之有形,而人皆知人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。是知‘...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群书治要》卷三十四引‘是以聖人之治,常使民无知无欲’,缺‘虚其心’四句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