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78页
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5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:‘私’当作‘思’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凡德者以无為集,以无欲成,以不思安,以不用固。’‘思’、‘欲’并言。又《文选·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》李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少思...
0427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三者”不如作“三言”义切。“者”为特指代词,和数词“三”组成名词性词组,译为“三种说法”、“三种言论”等。可知“此三者”即代“此三言”。作“三言”就更直接恰切表达了经意...
04013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6_唐玄宗

唐玄宗注疏云:“‘三者’,谓‘三絶’。此三者但令棄絶,未示修行,故以為文不足垂教,更令有所屬者,在下文‘見真素’、‘抱淳樸’、‘少私邪’、‘寡贪欲’也。” 又,桂君五十郎云:“此节...
05314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》引‘絶學无憂’在‘絶聖棄智’之上,疑古本如是,盖与三‘絶’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‘唯之与阿’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或谓‘绝聖棄智’以下,皆以两句足义,此止一句,恐非。不...
03111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经文作“此三者”,譣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此三言也”,虽文稍异,然其义同,且“此三言”指上文“三絶”,文谊亦坐实,故“此三言也,以為文未足”為原经文无疑。徐梵澄谓:“‘此三...
05114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’,古本。王弼同古本。谓‘聖知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三事,所当弃絶者,以為文不足以化民,当反其本矣,不可使文胜质也。”
04713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此三者,以為文不足’,古本作‘以為文而未足也’。”
05211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5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御注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03211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(知常)等同王弼(作‘此三者,以為文不足’)。”
04013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絶民’,各本作‘絶仁’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“絶民”之“民”字涉及上下文“民”字而误。
0429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卷三十四引无‘此三者’。”
0477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絶仁棄义,民復孝慈’,《晋书·李充学箴》引‘民’作‘家’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絶仁之见恩惠,棄義之尚华言。‘民復孝慈’,德化淳也。”
0569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8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景福二本均无‘以’字。”
04015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5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前章云‘大道廢,有仁義’,此云‘絶仁棄義,民復孝慈’者,明大道之世,所谓玄同,民无私亲,悉皆慈孝,故理至则迹灭,事当而名去。今六纪廢絶则孝慈名彰,若絶兼爱之仁,棄裁非...
04315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9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遂本‘此三者言為’,景本‘此三者為’,敦本‘此三言為’。”
0348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仁義本欲以治民,而其末必至乱民。盖仁義之名显,则寝失自然之本也。上失自然,则下生人僞,民鲜貞良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仁義之事,则民復孝慈而不知以為孝慈矣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作‘此三者,為文不足’。各本并作‘此三者,以為文不足’。范谓‘王弼同古本’,则王本亦作‘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’。今譣王注曰:‘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,故令人有所屬。’则王...
04313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仁義顺乎自然,孝慈根于天性,皆不能有意强為,强為则失其真,浸假而天下皆假仁義之名以行其私焉。《史记·鲁仲连列传》:‘昔者齐威王尝為仁義矣,率天下诸侯而朝周。’夫仁義...
0569
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释德清本“利”作“智”,谓“絶巧棄智,盗賊无有”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賊”作“跖”,谓“絶巧棄利,盗跖无有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04712
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絶巧’者,诈僞乱真也。‘棄利’者,塞贪路闭权门也。‘盗賊无有’,上化公正,下无邪私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3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絶巧者,絶雕琢非法淫过之巧。棄利者,棄徇财兼并乾没之利。夫盗賊者生于羡欲不足,今絶巧则人不事,棄利则人自足,復谁為盗賊乎?故云无有。”
04713
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注云:“巧利本欲以便民,而其末必至挠民,盖巧利之习胜,则寝失淳朴之风也。上攻巧利,则下多奸贪,以至為盗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巧利之事,则盗賊无有矣。盖聖知、仁義、巧利非乱天下,而...
05314
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5_吕吉甫

吕吉甫云:“聖人知天下之乱始于迷本而失性,惟无名之樸為可以镇之。‘絶聖棄智,絶仁棄義,絶巧棄利’,乃所以復吾无名之樸而镇之也。夫‘絶聖棄智’、‘絶仁棄義’,则不以美与善累其心矣。‘...
0378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范应元本无“此”字,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,“未”作“不”,“足”后有“也”字,谓“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”。遂州本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...
0298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此三者,以為文不足’,司马作‘以為文而未足’,程无‘此’字。”
02413

《老子》18_音韵_05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義、僞,歌部;慈,之部,歌之合韵。亂,元部;臣,真部;元真合韵。
04110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4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‘絶聖棄智,民利百倍’,所以返樸也。”
03712

《老子》18_今译

大“道”被废弃了,于是才会提倡仁义;智慧出现了,于是才生起诈伪;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之间不和睦,于是才会提倡孝慈。国家政治混乱动荡,于是才会产生忠贞之臣。
03411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聖、知本欲以利民,而其末必至害民。盖聖、知之迹彰,则寝失无為之化也。上失无為,则下多妄作,民遭其害。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、知之事,则民百倍其利矣。”
0508

《老子》18_述评

这一章节旨在说明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。老子认为,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等都是在君上失道丧德的病态社会条件下出现的。至德之世,道德...
04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