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8页

《老子》78_音韵_03_邓廷桢

邓廷桢云:''主'古音在侯部,《易经·丰》六二、九四与'蔀'、'斗'為韵,《诗经·行苇》与'醹'、'斗'、'耈',《卷阿》与'厚'為韵,是其证也。《老子》:'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。'垢、主為韵。'
05113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(孟頫)‘窥’作‘窥’,吕作‘闚’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《赵雪松书道德经》“闚”作“寴”。“寴”为“窺”的异体。
0555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籌策’,御注作‘籌算’。”按:御注作“籌筭”。严氏失校。
0267
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'苏、林无'故'字。'
04810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罗运贤曰:‘《释名·释言语》:名,明也。’锡昌按:‘名’、‘明’古虽通用,然《老子》作‘明’,不作‘名’。二十二章‘不自見,故明’;五十二章‘見小曰明’,皆‘見’、‘明...
05713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因物自然,不设不施,故不用關楗、绳约,而不可開解也。此五者,皆言不造不施,因物之性,不以形制物也。”楼宇烈释云:“此‘五者’,即指‘善行无轍迹’、‘善言无瑕讁’、‘善數...
04312
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中的“道”从哲学意义上来讲,主要有两个意思:其一指宇宙本体,即物质世界的实体;其二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。此两句中的第一个“道”字和第三个“道...
0468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聞道者日云”,“云”为“損”的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高明误校为“毁”。传世诸本及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引“聞道”皆作“為道”。道...
05010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曳”作“忡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忡’,乙本作‘曳’,通行本作‘襲’,《说文》:‘愧(xiè),习也,从心曳声。...
0446
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8_严灵峰

严灵峰云:“‘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。’‘嗷’字,《说文》:‘吼也,从口,敫声。’尤不可通,吼声可用耳‘听’,安可以目‘觀’之乎?足证此为误字无疑。”(《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》)高明驳...
0566
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张嗣成、二赵、潘并作‘故取天下者’。譣五十七章弼注曰:‘上章云,其取天下者,常以无事;’则王作‘其取天下者’。罗卷、馆本、易州作‘取天下,常以无事’。”
0415
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“资(简作资)”假为“齎”(上古二字皆为精纽脂部,属同音假借;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齎,假借为资。”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...
0309
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美之為美”作“美為美”,无“之”字,后句同;帛书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惡(简作恶)”借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。今前句从帛书乙本,后句从帛书甲本...
04211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5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所言‘百姓’,谓群臣也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‘平章百姓。’郑注云:‘百姓,群臣之父子兄弟。’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‘大庙之命,戒百姓也。’郑注云:‘百姓,王之亲也。’可...
03910
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9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‘要妙’,深远微妙,即是因顺自然的深远微妙之理。聖人行事,无棄人,无棄物。以善人為師,不善人為資,则‘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’?而貴師愛資之方,正在于顺乎自然,依乎天理。因...
0575
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毕、刘、蒋三人之说甚是。帛书甲、乙本“長短之相刑也”,用“刑”字假“形”字,而不作“較(简作较)”。“刑”、“形”古多通假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耕部),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...
04711
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4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‘在’,疑‘任’字之讹。”
0399
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7_古棣

古棣云:“罗振玉说:敦煌本不重‘為天下谿’句。《老子想尔注》亦不重此句。按:本章三段,每段的下一个语法句的头一小句,皆重上一个语法句的末小句,读起来别有韵致,此种格律,民歌常有之。...
0247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7_孙鑛

孙鑛云:“‘弗居’,一本作‘不居’。”
04210
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并有‘百姓’一句。成疏曰:‘众生妄浮耳目。’是成‘注’字亦作‘浮’。馆本作‘淫’,今各本并作‘注’。然陆出‘注’字曰:‘之树反。’则作‘浮’者盖别本。”又云:“...
0585
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4_宋徽宗

宋徽宗注云:“谷,虚而能受,应而不藏,德至於此,則至矣尽矣,不可以有加矣。故曰‘常德乃足’。”
0506
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全损,后句作“□民不為□”,损掩“使”和“盗”二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...
0319

《老子》50_03_校笺_04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而民生生’四字可辨,知原文句首原有‘而’字。本作‘民’,唐人避讳而改作‘人’耳。”
04813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3_吕惠卿

吕惠卿云:“為天下式,无往而非一,則常德不忒矣。不忒,則不差矣。”
0445
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想尔本作“靈”,当為“虚”字之误,饶宗颐已校改。“虚”、“空”虽可通假,但《老子》原字作“虚”,马叙伦校改為“空”,非是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虚其心’,除嗜欲,去煩亂。‘...
0525
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兕虎”为是也。下文两言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”,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云: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”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王...
04611
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9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‘大制’上并有‘故’字。磻溪作‘大制不割’;易州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;馆本作‘是以大制不割’;罗卷作‘是以大剬无割’,‘制’作‘制’者,形近而误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...
0536

《老子》28_音韵_02_王纯甫

王纯甫云:“此章变文叶韵,反復吟咏,亦与诗体相类。既曰守雌為谿矣,又曰常德不離,復而言之,非為谿之后復有不離之功也。既曰常德不離矣,又曰復歸婴兒,申而言之,非常德之外復有婴兒可歸也...
0296
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沖’,古本作‘盅’。‘或不盈’,陆本作‘不满’。开元本、苏本‘或’下有‘似’。”又云:“‘沖’,本作‘盅’,器之虚也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畜’,借为‘育’,声同幽部。”
047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