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沅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若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加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”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云:“抗,舉也;若,当也。”是知王弼本“若”、“加”两字两...
03110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司马光‘驕’作‘憍’,非。”
0345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百姓皆謂我自然’。”
0475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0256
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譬之在天下’,河上公、王弼‘譬’下有‘道’字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播’作‘糞’。‘糞’、‘播’古字通用。《御览》引《文子》曰:‘却走馬以糞,車轨不接于远方之外。’《韩非子》、《淮南子》引并作‘糞’。”
0305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无‘者’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有。”水海按:今见《韩非子》本无“者”字。顾广圻曰:“傅本‘下’有‘者’字,与各本全异。”顾氏所见《韩非子》本亦无“者”字,不知毕氏...
05710
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‘補’作‘與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與”。今譣河上公注文:“夫抑高舉下,損强益弱,天之道也。”可知河上公本作“益”。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即...
03712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本上句作‘則可以寄於天下’,下句作‘若可託天下’。”
04113
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我’上并有‘而’字。”
0515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开元石刻‘謫’作‘讁’,俗。”
0297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亦作‘邦’;河上公、王弼及《庄子·胠箧篇》、《后汉书·翟酺传》引并作‘國’。《说苑·君道篇》引作‘國之利器,不可以借人’。”
0326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朱穆《崇厚论》引两‘處’字皆作‘居’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‘褒’作‘抱’,非。”
0438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處民上而不重,處民前而不害’。王弼作‘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’。明皇同弼,‘民’作‘人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后句则作“處前而民不害”。
05115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紛’,顾欢作‘忿’。唐易州石刻本亦作‘忿’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。王弼、陆希声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陈景元作‘孰能濁以激,静之徐清’。或说作‘止’者,與下‘久’字為韵,当是也。‘澂’本或作‘澄’,非。...
04913
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窪’字,同王弼,河上作‘窊’,顾欢作‘湾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窪,也。窊,污衺下也。洿,浊水不流也。一曰窳下也。’三字义并相近。‘敝’,王弼作‘蔽’,河上作‘弊’。”
0238
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说文解字》无‘呴’字;云:‘嘘,吹也;’‘吹,嘘也;’又云:‘歔,欷也;’‘欨,吹也。’疑‘呴’应作‘欨’,古字‘歔’、‘嘘’应同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偷’,《说文解字》无‘偷’字。”
04412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’。司马光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伎巧”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作“技巧”矣。
02710
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’。”水海按:譣王弼注云:“惑于躁欲,故曰:‘莫之能知’也;迷于荣利,故曰:‘莫之能行’也。”是知王弼本当作“天下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”。
02412
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作‘功遂、身退,天之道’,诸本并作‘功成、名遂、身退,天之道’,李约‘名’作‘事’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焉’字。‘智慧’,河上公作‘智惠’,王弼作‘知慧’。‘知’与‘智’同,‘惠’与‘慧’通。聚珍版弼本作‘慧智’,与陆德明本不同。”
04312
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说文》无‘寥寞’字,‘寥’应作‘廫’,‘寞’应作‘募’。陆德明‘宗,本亦作寂’,‘寂’亦俗字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大道氾兮’,作‘氾’為是。”
0376
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憯’作‘大’,李约‘憯’作‘甚’。《说文解字》:‘憯,痛也。’古音‘甚’、‘憯’同。”
05013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8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。牝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’。明皇、陆希声、陈象古较河上、弼多‘天下之交’四字。”
03510
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明皇无‘而’字。”
0529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诸本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两‘之’字(包括‘其下不物’句)。‘皦’,或作‘曒’,从日者非也。”
047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