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明皇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无‘者’字,下四句同。古无‘轍’字,《庄子·天地篇》所称‘車軼’亦即‘轍’也,是借字,实应用‘徹’耳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烹’,开元石刻作‘享’是。”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无‘其’字,‘捨’作‘舍’。开元石刻作‘捨’,是。”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猒’,苏灵芝书同。各本作‘厭’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樸’,本作‘朴’,同。”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两‘之’字(包括‘其下不物’句)。‘皦’,或作‘曒’,从日者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本或无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漂兮若无所止’,與陆見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夫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本上句作‘則可以寄於天下’,下句作‘若可託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’。明皇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易玄本(御注本)则作“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”,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亦同易玄本。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形’,王弼作‘較’,陆德明亦作‘較’,并非。古无‘較’字,本文以‘形’与‘傾’为韵,不应用‘較’,又明矣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柢’河上公作‘蔕’,《韩非子》作‘深其根,固其柢’,无‘是謂’二字。苏灵芝书亦为‘蔕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若’作‘如’;‘咳’,河上公作‘孩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‘咳,篆文孩。’古文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故能蔽不新成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故能弊而不新成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知’,本或作‘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居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處’,明皇无下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道’,河上公、王弼和‘士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同(作‘能知’),河上公‘能’作‘以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善計者不用籌策’,王弼无‘者’字。陆希声、吕惠卿‘策’作‘算’。陈象古‘數’作‘計’,‘策’作‘算’。”按:蒋锡昌云:“陈(象古)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水海按:河上...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忽恍’,王弼作‘惚怳’。河上‘忽’是,弼‘怳’是,其‘恍惚’则并非是。奕借‘芒刺’、‘菲芴’之字為之,与《庄子》‘杂乎芒芴之间’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佐’,应作‘左’。王真作‘不以兵强於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輿’,河上作‘車’。”水海按:今存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不作“車”。则知陆德明、毕沅所见河上公本作“車”也。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不’作‘非’。《淮南子》引同王弼。”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本皆无二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得之’上并有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民’,王弼作‘人’,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