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輿’,河上作‘車’。”水海按:今存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不作“車”。则知陆德明、毕沅所见河上公本作“車”也。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王侯’,各本作‘侯王’。‘貞’,陆希声作‘正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俗本‘豪’作‘毫’、‘衰’作‘抱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一本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靖’,诸本作‘静’,‘天下’诸本亦作‘民’。《庄子》作‘无為而萬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’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若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加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”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云:“抗,舉也;若,当也。”是知王弼本“若”、“加”两字两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一本亦作‘或下以聚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亦无‘兮’字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作‘猶予若畏四鄰’。”水海按: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司马贞索隐引经文作“猶兮若畏四鄰”。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‘黔’,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辱’。作‘’者,所谓‘以白造缁’是矣。《说文》无‘黔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《文选·藉田赋》注同(指河上公本作‘故貴必以賤為本,高必以下為基’)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本或无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柢’河上公作‘蔕’,《韩非子》作‘深其根,固其柢’,无‘是謂’二字。苏灵芝书亦为‘蔕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人’,陆希声作‘民’;‘若’,王弼作‘如’。”水海按:今王弼注云:“‘莫若’,犹莫过也。”张之象王本如此作“若”,道藏王弼本和道藏集注本中王注皆作“如”。疑王弼注原作“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不’作‘勿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不”。不知毕沅所据何本。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侯王’,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竭’并作‘歇’。按:应作‘渴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培’,河上作‘载’,王弼作‘挫’。‘墮’,俗作‘隳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輸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渝’,古字通,如《春秋》‘渝平’为‘輸平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本无‘无名之樸’四字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所见王弼本直作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”,似王弼本不重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”句。但今王本有“无名之樸”四字。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紛’,顾欢作‘忿’。唐易州石刻本亦作‘忿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漂兮若无所止’,與陆見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足’,河上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皆作‘侯王’。‘自謂’下,河上有‘曰’字,‘穀’作‘轂’,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作“穀”,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轂”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大道氾兮’,作‘氾’為是。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’。司马光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伎巧”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作“技巧”矣。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詘’,河上公作‘屈’,王弼作‘掘’。陆德明曰:‘顾欢作掘’。‘俞’,诸本作‘愈’。按:古无‘愈’字,盖即用‘俞’也。诸本并非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