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本上句作‘則可以寄於天下’,下句作‘若可託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。王弼、陆希声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陈景元作‘孰能濁以激,静之徐清’。或说作‘止’者,與下‘久’字為韵,当是也。‘澂’本或作‘澄’,非。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憯’作‘大’,李约‘憯’作‘甚’。《说文解字》:‘憯,痛也。’古音‘甚’、‘憯’同。”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两‘之’字(包括‘其下不物’句)。‘皦’,或作‘曒’,从日者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、金时雍‘子孫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水海按:今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唯深,故知之者希也。知我益希,我亦无匹,故曰‘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’也。”此王本则作“則我者貴”。然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两句皆无‘可以’二字。陆希声作‘不出户,而知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''正言若反也',诸本无'也'字。'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俗本有作‘至’者,非也。诸本‘靖’作‘静’。依义‘篤’应作‘竺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皆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佐’,应作‘左’。王真作‘不以兵强於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民’,王弼作‘人’,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希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下有‘也’字。”水海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也。”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本皆无二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人’,陆希声作‘民’;‘若’,王弼作‘如’。”水海按:今王弼注云:“‘莫若’,犹莫过也。”张之象王本如此作“若”,道藏王弼本和道藏集注本中王注皆作“如”。疑王弼注原作“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大制無割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故大制不割’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亦作‘無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補’作‘與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與”。今譣河上公注文:“夫抑高舉下,損强益弱,天之道也。”可知河上公本作“益”。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即...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偷’,《说文解字》无‘偷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’。”水海按:譣王弼注云:“惑于躁欲,故曰:‘莫之能知’也;迷于荣利,故曰:‘莫之能行’也。”是知王弼本当作“天下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”。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焉’字。‘智慧’,河上公作‘智惠’,王弼作‘知慧’。‘知’与‘智’同,‘惠’与‘慧’通。聚珍版弼本作‘慧智’,与陆德明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培’,河上作‘载’,王弼作‘挫’。‘墮’,俗作‘隳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镾’,各本皆作‘彌’,应用‘镾’。‘尟’,古鲜字,诸本皆作‘少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衰,诸本作‘抱’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負’作‘背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依字,‘蠆’应作‘’;‘蜂’应作‘蠭’,《汉书》‘蝮蠚手则斩手,蠚足则斩足;’即螫之谓也。《说文解字》‘蠚’作‘羞’,云:‘螫也’,知两字声义近矣。”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陈景元以‘此两者同’为句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’。王弼亦作‘凡’,馀与河上同。《庄子》作‘萬物云云,各復其根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有‘物数纷酝’之言,是奕用正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夫惟无以生為貴者,是賢於貴生也’,河上、王弼无上‘貴’字,无‘也’字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‘也’作‘焉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无‘也’字,王弼亦无‘也’字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本无“也”字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有“也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