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樸,真本也。始自知雄,终乎守辱,三种脩学為道之要,又如虚谷,罄无不容,所以常811道篇校笺译评道之德,於是乃足,故能復於真,歸於妙本。”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耳目之盲聾,取此為腹之实智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狀貌象形,妙本希夷,故称‘无狀’、‘无物’。迹能生化,故云‘之狀’、‘之象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川谷乖一,灾否斯起,致泉源枯竭,流注不通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6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一曰慈’,慈念苍生,拔苦与乐,此寳道也。‘二曰儉’,少欲知足,守分不贪,此经寶也。‘三曰不敢為天下先’,谦伪柔弱,先物后己,退身度入,此师寳也。”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‘大國’即万乘之邦。‘郊’,郭外也,之往也。言大國虚容譬于江海,江海处众流之下,故百川竞注。大國用道谦柔,故万邦归往,朝宗慕义满于郊郭也。‘郊’,本亦作‘交’字者,言大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'司,主也。徹,迹也。言上德之人主,意妙契不執名,言无德之君犹滞筌蹄,未能洞遣迹,既不泯,故言司徹也。'俞樾云:'按:古字'徹'与'轍'通。二十七章'善行无轍迹'。《释文》作'徹...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1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以’,用也;‘佐’,辅也;‘人主’,君王也。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,当偃武脩文,导之以德,不可以盛用强兵骋暴天下。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2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天’,自然也。‘式’,法也。‘莫若’犹无过也。言上合天道,下化黎民,元者无过,用无为至(之)法也。叹此无为之法,独能自利,利他。用之治身,则制伏魔试;用之治国,...
《老子》46_04_校笺_03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禍即罪之深重者也。言心贪前境,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,非唯災及一身,亦乃禍延三族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5_成玄英
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智慧’,聖智也。上以聖智治,法物令滋彰,下则诈僞百端,以避刑网,还窃聖智以为僞具,智之害物,备在庄文。”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河上本作‘肖’,诸家云‘笑’,笑者老君体道自然,妙果圆极,故天下苍生,莫不尊之为大圣也。何意得如此耶?只为接物谦和,不矜夸嗤笑于物,故致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恣情放欲,輕躁日甚,外則亡国,内則危身。”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歸道柔弱,必先极其强大,然后示之以雌柔。”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利器,权柄也。权隐於心,故物莫之害也。权示人,即为人所制,故不可以示人。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孤、独、鳏、寡,乃不善之事,以此為惡,人之常情,而王公贵人,用斯自牧,足明贵以贱為本、高以下為基,以劝脩行之人,必须处心谦顺。”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至柔,水也;至堅,金也;馳騁,是攻击、贯穿之义也。言水至柔能攻金石之堅,喻无为至柔能破有为之累,故下文云:‘天下柔弱莫過於水,攻堅强者莫之能先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白’,昭明也;‘黑’,暗昧也;‘式’,法〔式〕也。自显明白,炫燿於人,人必挫之,良非智者。韬光晦迹,退守暗昧,不忤於物。故是德人能知白守黑利害者,可為脩学之洪范也。...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只為推功于物,不自矜夸,故德行長远也。”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持’,执也。‘盈’,满也。言不能静退谦虚,恒欲执求盈满,夸矜我大,意在陵人,必致倾危;不如止而勿行也。故《庄子》云:卮满则倾危。又《尚书》云: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6_成玄英
成玄英疏注云:“善者,谓无欲修学之士也;不善者谓有为滞境之人。善以平等胜教化之,令其得善。此则以百姓心為心之善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9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能知人好恶,是智也。’照达前境鉴人机性、大小、浅深,无不悉知,此是他心智。”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心耽丝竹,耳滞宫、商,不能反听希声,故曰聾也。《庄子》云:‘非唯形声有聾盲夫,智亦有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9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徒曰外彰文饰,未是情发于中,既非信实之厚,适足忠诚之薄,不惩淫勃之源,更资昏亂之首。”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千里’,此言‘百仞’,且七尺曰仞。”水海按:可知成玄英本与帛书甲本同。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凡有所为,辄自伐其功,取物皆不与,故无功勋。”
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6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既遗荡乎親疏,又虚忘于利害,毁誉不关其虑,貴賤莫届乎怀。故苍生荷戴而不辞,群品乐雅而不厌,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貴之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河上本作‘復’,诸家作‘備’。‘備’,防也。衆人執滞有為不能忘學,故執學者以防众生之祸患也。”(顾本成疏)。水海按:卷子成疏云:“‘復’,河上作‘備’。”察今存河上本则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注云:“郭外曰郊。无道之君,临於海内禽荒色荒,四方不静,多贪境土,好行征伐之事,遂使军戎兵馬出生郊外;且轻身躁竞之,夫心不怀道,纵於六根,兵馬驰骋尘境之中,故云生於郊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非君子、善人之器,必须夷凶拯难不得止而用之,权智亦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