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应元
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言有宗,事有主’,‘主’字,一作‘君’。今从古本。吾言有所宗,吾事有所主。宗、主者何?道德是也。道本无知,一而行万,源止湛然,其用则虚静、柔和、慈俭、不争,而不求人知...
0346
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渾兮其若濁’,渾,上声。”
03715
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1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樸’,指道而言。···王侯若能守道,则萬物將自賓服,何以兵为?”
0308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11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用智治國,则下亦以智应,惟务穿凿,不循自然,奸诈斯生,上下相贼。世俗之所谓智者,非國之賊而何?”
0526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道’包罗天地,生成万物,天无不覆,地无不载,故皆曰‘大’,而‘道’尤大焉。‘人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本作‘王’,观河上公之意,以為王者,人中元尊,固有尊君之义。然按...
03515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邪’,余遮切,疑辞。谓聖人谦下无争,非以其无私邪?此言其实无私也,而人自然尊之,物莫能害之,盖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也。聖人成其私者,非私曲也,非私邪也,谓众人之自益其...
05010
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道不可以方所言,此言所者,以万物由是出而言也。人能有志于道,不离于初,故不失其所。如此者,乃久也。”
0527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謂道不可以狀言,而万狀由之而著,故曰‘无狀之狀’。道不可象言,而万象由之而見,故曰‘无物之象’。”
04115
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猛獸’,兕虎之类;‘攫鳥’,鹰鸇之属。‘搏’,击也。”
0318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絶仁棄義,民復孝慈’,‘復’音服。‘復’,反也。”
0285

《老子》57_05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民多利器,而國家滋昏’,古本有‘而’字。授人以杀人之器,教人以杀人之事,则民多倣效,故國家滋益昏乱。是以兵不可以为常也。”
04513
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天之道,其猶張弓者歟’,古本。天道公平,人鲜能知,故取張弓之喻,以明之。夫張弓者,高則抑,下則舉;有餘者减,不足者補;取其相称而已。”
0418
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采’,一作‘綵’。”
0328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謂果而勿彊’,一本无‘謂’字。决之而勿矜其能,勿伐其功,勿憍其势,决之於不得已,此所謂决之而非以兵取强也。”
0378
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噤’字,严遵同古本,注引《楚辞》‘口噤閉而不言’。”
04012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儽儽兮其若不足,似无所歸’,此句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;严遵作‘若无所之’。今从古本。‘儽’,力追切,《说文》:‘垂貌;’《博雅》云:‘瘦貌。’”
0288
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9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道不可知不可言,知者知其不可知不可言,故不言也。言者是不知其不可知不可言,故言也。”
0459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或彊或剉’,严遵、王弼、傅奕、阮籍同古本。‘剉’,寸卧切,折伤也。河上公改‘剉’作‘羸’。今仍从古本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本句不同古本,而作“或强或羸”。范氏之说有误。
0259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8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道不可執,此言執者,谓守道者如手之執物,不可失也。道本无象,此言象者,以万象皆由是而兆见,故曰‘大象’也。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...
0935
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其不欲見賢邪’,‘見’音现。‘賢’,能也。聖人法天之道,為之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能於人也。傥為之而恃,功成而處,以見其能於人,岂天道也哉!”
0398
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9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道本无為,心非有作,一念才起,即是妄源。為恶為善,而事虽不同;逐境逐情而意常不异。妄念既作,莫非危机,故舜曰:‘人心惟危。’是以聖人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常因自然...
04310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王侯无以為貞,將恐蹙’,古本如此。河上公‘為貞’下有‘而貴高’三字。‘蹙’音厥,僵也。”
04714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則可以託天下矣’,古本。一本作‘若可寄天下’。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作‘則可以託天下’。”
0305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幽兮冥兮,中有精兮’,杨孚同古本。一作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。今從古本。”
04012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者无瑕謫’,古本。‘瑕’,玉病也,又过也。‘謫’音摘,罚也,责也。‘者’字,司马公注同古本。善言事者,中节,故无过责。”
02415
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罪莫大於可欲’,古本如此。‘罪’,过也;‘欲’,贪也。‘可欲’,谓凡可贪之事物也。”
0528
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唯有道者’,古本。有道者故能如此。苏曰:‘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非有道者,无以堪此。’”
0365
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’,古本。”
04715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之时(‘興’、‘與’二字当从帛书作‘與’、‘予’),已有‘翕之’、‘弱之’、‘廢之’、‘取之’之机(‘廢’、‘取’当从帛书作‘去’...
0368
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幾’字,孙登、王弼同古本。傅奕云:‘幾者,幽而无象也。’道无色,視之不可見,故名之曰幾。”
042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