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应元
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或培或堕’,严遵、王弼、傅奕、阮籍同古本。‘培’,蒲枚切;傅奕引《字林》云:‘益也。’‘墮’,徒果切;傅奕引《字林》云:‘落也。’河上公改‘培’作‘载’,改‘墮’作‘...
04910
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號’,平声。‘嗌’,音益,咽也。‘嗄’,所讶切,声破也。”
0509
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剛’,一本作‘堅’。今从古本。”
0509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愛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以寄天下矣’,古本。一本作‘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’。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:‘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,莫若无為;无為也,而后安其性命之情。故貴以...
05114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知不知,尚矣’,古本。‘尚’,庶几也。一作‘上’。今从古本。”
04410
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聖人体此道以博爱,其仁亦至矣,而不言仁。其于百姓,亦如天地之于萬物,辅其自然而不言之,使养生送死无憾,不知帝力何有于我哉?”
0399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奇’,异也。兵以禁乱除暴不得已而用之,不可以为常也。运筹于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以奇异之谋也。然而,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不若以大道无事而取天下也。”
0288
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扔无敵’,‘扔’音認,引也,又音仍。‘執无兵’,古本。”
03412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知惠出,有大僞焉’,‘知’,去声。‘知’训知也,‘惠’训儇也。‘知惠’者出,去质尚文,使天下不任其真,是以有大僞也。”
02511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’,古本。王弼同古本。谓‘聖知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三事,所当弃絶者,以為文不足以化民,当反其本矣,不可使文胜质也。”
04713
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挻埴以為器’,古本。‘挻’,尸连切,和也。‘埴’,《说文》云‘黏土也’。谓挻和黏土以為器也。”
03212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司马温公与古本有两‘之’字。”
02712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治大國者若亨小鱗’,‘鱗’,总括魚之属也。傅奕、孙登同古本。‘小鱗’,小魚也。”按:范所见傅奕本“鮮”作“鱗”。
03011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9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圣人见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如此,乃知常勝之道是柔弱也。盖物至於壮则老矣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吾將以為學父’,《音辩》云:‘古本作學父,河上公作教父。’按《尚书》:‘惟斆學半’,古本并作‘學’字,则‘學’宜音‘斆’,亦教也,义同。父,始也。今并从古本。”
0438
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雖有榮觀’,‘觀’,去声,一作‘館’。‘觀’,从游之所也。‘宴處超然’,‘宴’,安也。王弼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燕’。君子终日行,不离輜重,雖有榮华之觀,亦安居而超然不顾...
0539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聖人自知,而不自見;自爱,而不自贵’,‘見’音現。古本有‘而’字。”
03313
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言有宗,事有主’,‘主’字,一作‘君’。今从古本。吾言有所宗,吾事有所主。宗、主者何?道德是也。道本无知,一而行万,源止湛然,其用则虚静、柔和、慈俭、不争,而不求人知...
0366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正’字,傅奕、陈碧虚并云‘古本作政’。然‘政’者,正也,义通。”
05111

《老子》73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此敢与不敢两者,世或以敢为利,而因以殺身,則是害也。世或以不敢为害,而因以活身,則是利也。故曰‘或利或害’。由是观之,强梁者天之所惡,断可误矣。而世之人,誰知其常也。世...
0526
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閔’,音門。‘偆’,旧音春,傅奕同古本。《玉篇》:‘偆,尺尹切,厚也,富也。’谓其政以德閔閔若昏,则其民富足而淳厚矣。”
04811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’,‘歙’,音吸,收敛也。聖人之心与百姓之心,其初均同乎虚静、纯粹,至善未有恶也。惟聖人清静无欲,自全其初,则百姓亦清静无欲,各全其初。故聖人之在...
04912
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古本作‘盅’,器虚也。河上公作‘冲’,虚也,和也。今从古本。形而上者谓之‘道’,形而下者谓之‘器’,盖‘器’有形也,‘道’无形也。凡有形之物皆有无形者寓其间也。故陰陽之...
0256
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作’,动也。‘復’,音服,反也。”
02414
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囊底曰橐,竹管曰籥。冶炼之处,用籥以接囊橐之风气吹炉中之火。天地之間虚通而已,亦如竹管之接气,虚而不曲也。气来则通,气往则不积,譬彼橐风之俞动,则此籥气之俞出,炉中之物...
04810
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祦’,古本如此,与‘祆’同。左氏云:‘地反物為祺。’《说文》云:‘巧也’。”
0256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天下之牲’,‘牲’字,严遵同古本。”
0275
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1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''聖人言'绝句。社稷者,古者建邦立國,左社(土神)右稷(谷神)。社者,五土之神也;稷者,祈穀之所也。民以食為天,故有國必先社稷,而王者乃社稷之主也。受國之垢者,謂自行谦下...
05411
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則’字,河上公、《韩非》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无“則”字。譣河上公注:“莫知己德有極,則可以有國,为民致福;”知河上公当有“則”字。查敦煌唐写...
04111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仁義本欲以治民,而其末必至乱民。盖仁義之名显,则寝失自然之本也。上失自然,则下生人僞,民鲜貞良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仁義之事,则民復孝慈而不知以為孝慈矣。”
02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