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应元
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10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自古聖人体此道而行乎事物之间,其所以全美尽善;而人不知為美善者,盖事物莫不自然各有当行之路,故聖人循其自然之理,行而中节,不自矜伐,以為美善也。傥矜之以為美,伐之以為善...
03414
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7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民之從於世事,為利欲所诱,鲜因其自然,乃生心作意以為之。其始也,未必不謹;其終也,多至於贪肆。故常於其事近乎成而敗之。若能謹終如始,則尚庶幾无敗事矣。”
05412
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6_范应元

范应元注云:“王侯守道而在天下,则萬物歸之,譬如川谷之與江海也。盖道者萬物之所宗,江海则川谷之所歸也。苏辙曰:‘江海,水之钟也。川谷,水之分也。道,萬物之宗也。萬物,道之末也。皆水...
0526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大國又宜主静,譬之天下之牲,牝常以静勝牡之动也,惟静而无為可以应动,惟谦而居下可以得众。上文‘下’字并上声。”
0609
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其以賤為本也,非歟’,王弼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此非以賤為本邪,非乎’。今从古本。”
03910
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自今及古’,严遵、王弼同古本;一作‘自古及今’。”
0327
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則’字,河上公、《韩非》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无“則”字。譣河上公注:“莫知己德有極,則可以有國,为民致福;”知河上公当有“則”字。查敦煌唐写...
04311
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注云:“有功而自称者,丧其功。”
0417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我獨若昏,‘俗人皆察察’,河上公及诸家省‘皆’字。”
05311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故抗兵相加,則哀者勝矣’,古本。”
0407
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《淮南子》‘騁’下有‘於’字,与古本同。‘至柔’谓道之用也,‘至堅’谓物之剛者。道能运物是至柔馳聘於至堅也。”水海按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和《道应训》引皆无“於”字,当是...
0279
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成’字,古本。凡事从小成大,由近至远。有為者敗其自然,執着者丧其本真,故私欲自无而有,从微至著,去道日远,以召祸亂也。”
0308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不可得而親,亦不可得而疎’,‘亦’字,河上、司马同古本。”
04514
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''責',求也。契之有左右者,取其符合而已。聖人執左契以合德,唯无私而已。初不欲过求於人也,又何用聚敛之徒哉?《音辩》云:'古者削木為契,右契所以責事為取契也,左契所以符合,...
02912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8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為腹者,守道也;為目者,逐物也。”
04714
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聖人体此道以博爱,其仁亦至矣,而不言仁。其于百姓,亦如天地之于萬物,辅其自然而不言之,使养生送死无憾,不知帝力何有于我哉?”
0409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或彊或剉’,严遵、王弼、傅奕、阮籍同古本。‘剉’,寸卧切,折伤也。河上公改‘剉’作‘羸’。今仍从古本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本句不同古本,而作“或强或羸”。范氏之说有误。
0269
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河上公并苏注皆作‘為雌’,一本或作‘无雌’,恐非经义;盖当经中有‘知其雄,守其雌’也,理亦当作‘為雌’。”
03511
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按:易州‘孰’作‘熟’。‘極’,尽也。··福依于禍,禍隐于福,而谁能知禍福之穷尽乎?”
04614
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无不為’,傅奕、孙登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无不治’,亦通。今存古本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傅奕、韩非与古本两句皆有‘可以’二字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謂芴芒’,古本。《音辩》云:‘芴,音忽。芒,虚往切。於无非无曰芴,於有非有曰芒。’《淮南子》、扬雄、傅奕同古本。《庄子·至乐篇》曰:‘天无為以之清,地无為以之宁,故...
03414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者无瑕謫’,古本。‘瑕’,玉病也,又过也。‘謫’音摘,罚也,责也。‘者’字,司马公注同古本。善言事者,中节,故无过责。”
02515
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王侯自稱孤、寡、不榖’,榖,善也;又百榖之总名也。春秋王者多稱‘不榖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奇’,异也。兵以禁乱除暴不得已而用之,不可以为常也。运筹于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以奇异之谋也。然而,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不若以大道无事而取天下也。”
0308
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夷’,等也。‘纇’,古本音‘耒’,丝节也。河上作‘類’,今从古本。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進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05114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严遵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而王公以為稱’。今从古本。”按:严遵云:“衆人之所惡,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。”严遵似作“自名”。然今存怡兰堂与道藏二严本经文皆作“而王公以名稱”。不...
02513
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''故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'。《音辩》云:'司,主也。徹,去。上声也。'经典'徹'与撤'通。故臣之有德以化民者,聖人惟主於符合而已。臣之无德而害民者,聖人则主於去之。'
0459
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也’,古本。”
03511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’。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本上句无‘强’字。今从古本。‘吾’者,老子自称也。谓道无声形,安得有名,因以其万物由是而出,故强字之曰道,...
042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