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8_音韵_01_校勘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强、剛、行韵(阳部),垢、主韵(侯部,主,朱掫反),祥、王韵(阳部),言、反韵(元部,反,平声)。武内义雄谓:祥、王、反韵,盖误。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仅残存“卅”;乙本作“卅福同一轂”。福,应作“幅(简作辐)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为“幅(简作辐)”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傅奕本...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彼”假作“皮”,乙本“彼”假作“罷(简作罢)”,“彼”、“取”之间有一“而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、严遵本无“故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与诸今本皆同此。
《老子》0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私”字损掩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遂州本、成玄英本“私”作“尸”,全句作“故能成其尸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“欲獨”作“獨欲”,谓“我獨欲異於人,而貴食母”。想尔本、遂州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无“欲”后“獨”字,谓“我欲異於...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作“及亓有事也,□□足以取天□□”,“足以”前损掩“又不”二字,“取天”后损掩“下矣”两字,今据傅奕本校补。傅奕本无前句的“也”字,作“及其有事,又不...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全损,今从甲本。吴澄本无此两句,他本则有。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只残留“巧如拙”三字,余尽损掩。今从甲本。罗卷本“直”形误作“真”,两“如”字作“若”,“詘”作“屈”,谓“大真若屈,大巧若拙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...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一曰兹,二曰檢,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”,“兹”为“慈”之省写或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,“檢”為“儉”之借;“檢”、“儉”,皆从“僉”声(见《说文》),故可假借(上...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1_校勘
两句,帛书甲本“微”作“聳”,為“微”的异体(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和《北海相景君铭》、《赵宽碑》皆有此字,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摹写本释文即把“聳”写作“微”),《...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毋道身央,是胃袭常”,“遺(简作遗)”讹為“道”,“殃”借為“央”(上古二字皆為影纽阳部,故可假借。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》“殃”即借為“央”),“謂(简作谓...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治”作“為”,谓“則无不為矣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甲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損(简为损)”作“败”(二字为异体),“益”作“補(简為补)”。帛书乙本“损(简為损)”假作“云”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作“损(简為损)”;下句损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信,正善治,事善能,蹱善時”,第一句脱“言善”二字,第二句、第三句和第四句皆同此;帛书乙本前三句同此,第四句“蹱”作“動”。今第一句从帛书乙本,第二、三、四句从...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“事”作“器”,其他文字同此。今从甲本。敦煌壬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能”下有“為民”二字,作“故能為民成器長”。潘静观本、陈象古本、李道纯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...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按所损之字数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知此两者,或利或害”。帛书乙本“两者”之前损掩一字,不可得知所损为“此”字,还是“知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校为“此”,其他文字皆同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同;第二句句首有“是”字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第三句同此。帛书乙本第一句、第三句皆同此,第二句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《乙本释...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緜緜呵若存,用之不堇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“勤”假作“堇”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緜緜呵其若存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则有“其”字,后句同甲本。...
《老子》4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句首的“弗”字和句末的“成”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赵孟頫本“弗為”作“无為”,作“无為而成”。其他诸本作“不為而成”。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“王”作“生”,謂“容能公,公能生”。景龙本、(唐)李荣本作“容能公,公能王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朢”作“璧”,“兮”误译为“呵”,今复原;乙本“兮”亦误译为“呵”,今复原,无“其”字。河上公本、景龙本、葛玄序文本、白玉蟾本、(宋)李荣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“朢...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民復畜兹”,无“而”字,“畜”為“孝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晓纽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无“而”字,“民”...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逢喂地弗螫”,“逢”即“蠭”之省形或音假,“喇”即“蛪”(là)之音借,“地”为“蛇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歌部)。《甲本释文》校作“蜂蟹虺蛇弗螫”,并注云:“《广...
《老子》11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當其无,有埴器□□□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當其无有,埴器之用也。”乙本如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《乙本释文》则以“當其无有”断句。许抗生而以“當其无”断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,□器也,非可為者也”,损掩“天下,神”三字,而句首当无“夫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三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民莫之□,□□□焉”,前句损掩“令”字,后句损掩“而自均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;乙本前句作“□□□令”,损掩“民莫之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...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存“使”字,他字全损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敦煌甲本皆无“夫”字,“知”后有“者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,无“而已”二字,谓“使知者不敢、不為”。景龙本无“...
《老子》1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缺文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牖”后有“以為室”三字。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身,亓德乃真”,“修”作“脩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元本、赵孟頫本“修”作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上禮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攘臂而乃之”,损掩“為之而莫之應也,則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乃”為“扔”之假借(“乃”,上古泥母之部;“扔”,日母蒸部。据章太炎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