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勘
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必高矣,而以下為至”;乙本作“必高矣,而以下為坛”。因帛书本常以“亓”为“其”,故“基”写作“至”或者“坛”,今据王弼本校为“基”。严遵本、王弼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...
0317

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,帛书乙本无二“甚”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及诸唐宋人本、诸元明人本皆无二“也”字。
0319
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曰筮,筮曰□,□□□”,第一句损掩“大”字,第二句损掩“遠(简作远)”字,第三句“遠曰反”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其句中“筮”,则為“逝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...
0315
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前句,后句作“吾見其弗□□”,损掩“得已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將欲取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得已”,损缺“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”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0318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關(今简作关)”作“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》、王弼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宋徽宗本、王安石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吕惠卿本、董思靖本、李...
03115
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與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其他文字同。帛书乙本“勝(简为胜)”假作“朕”(上古“朕”為侵部【em】,“勝”為蒸部【en】,侵部和蒸部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通转,故侵...
03112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甲本无“也”字;乙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弄”,“弄”则為“寵(简作宠)”之假借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...
03113
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皆有餘,我獨遺”,前句损掩“衆人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无后句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下甲本有‘我獨遗’三字,通行本作‘而我...
0318
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皆同乙本。
03113
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和乙本'云'后皆误衍一'曰'字,今删去;乙本'故'作'是故',甲本同此('故');乙本'聖(简为圣)'作'',甲本同此'聖(简为圣)'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无'故'字,无'之'字,作'聖人言...
03114
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帛书本。其他诸本第一处“萬物”作“天地”。各本无“也”字(下句同)。“之”字(包括下句“之”字),景龙本、御注本、遂州本、敦煌甲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,...
0317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丁本、英伦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楼正本、王真本、成玄英本、...
0308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神毋已需□恐歇”,损掩“將(简作将)”字;乙本作“神毋□□□恐歇”,缺损“已靈將”三字。“已”,从甲本校补,“靈將”,据王弼、傅奕本校补。毋,其他各本通作“无”...
0307
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“资(简作资)”假为“齎”(上古二字皆为精纽脂部,属同音假借;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齎,假借为资。”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...
0309
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曰:與呵其若冬□□”,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,损掩“涉水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曰:與呵亓若冬涉水”,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...
0305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□□强之”,损掩“必古(姑)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和高明误校为“必固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古”作“故”,謂“將欲弱之,必故强之”。宋刊河上...
0306
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。《甲本释文》校“云云”为“芸芸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天’,乙本同,通行本作‘夫’。傅奕、范应元本作‘凡’。《玉篇·云部》引《老子》‘凡物云云,復歸其根`。《...
03012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经训堂刊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...
03010
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'禾大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為善',第一句'和',假借作'禾'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),'怨'字損掩;第二句'必有餘怨'全損;第三句損'焉可以'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...
0308
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前三句全损,仅存“强其骨”一句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“虚”作“靈(简作灵)”,谓“靈其心”,其他三句同此。其他诸本皆同此四句。
03014
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各復歸於其□□□”,损掩“根曰静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司马光本...
0307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同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溪’字水旁在右。”帛书乙本两处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溪”假作“雞”(上古二字皆為支部,属叠韵通假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帛书《甲本释文》...
03015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的“兵者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;乙本损掩前句“不祥”后的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今前句甲、乙本合校即得此句,后句从甲、乙本。今...
0309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前句帛书甲本同,后句损掩“天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二句;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真本、范应元本“象”下皆有“者”字,作“執大象者,天下往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帛书乙...
0307
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无“故”字,后句“柔弱”后有“微細”二字(因前文有此二字,此处仍衍)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...
03013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,天大,地大,王亦大”,损掩“道大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四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...
03014
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皆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。今诸通行本皆同帛书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...
03013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子孫以祭祀□□”,“祭”为“祭”之误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祀”后损掩“不絶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此句作“子孫以其...
0306
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恒不雞,復歸婴兒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德’字原无重文号。按下文‘德乃足’、‘德不貣’例,此处当作‘德不離’,写者误将‘德’字重文号置於恒字之下。乙本此三处...
03013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03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