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勘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经训堂刊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...
02910
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'禾大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為善',第一句'和',假借作'禾'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),'怨'字損掩;第二句'必有餘怨'全損;第三句損'焉可以'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...
0298
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甲本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憯(cǎn)字左旁残损,今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、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引及范应元《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》等书...
02910
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前三句全损,仅存“强其骨”一句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“虚”作“靈(简作灵)”,谓“靈其心”,其他三句同此。其他诸本皆同此四句。
02914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同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溪’字水旁在右。”帛书乙本两处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溪”假作“雞”(上古二字皆為支部,属叠韵通假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帛书《甲本释文》...
02915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的“兵者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;乙本损掩前句“不祥”后的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今前句甲、乙本合校即得此句,后句从甲、乙本。今...
0299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善建□□拔,□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后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;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“善建者”三字,余皆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。严...
02811
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皆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。今诸通行本皆同帛书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...
02813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關(今简作关)”作“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》、王弼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宋徽宗本、王安石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吕惠卿本、董思靖本、李...
02815
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矝”,“矝”字误,无“能”字,谓“不自矜,故長”。吕惠卿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欽”,无“能”字,謂“不自欽,故長”...
0289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0286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惟“疏”作“疏”,其他字同;“疏”则为“疏”之异体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、许抗生《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》、张松如《老子校读》、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等书则疏忽未校。乙本...
0285
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百仁之高,台於足□”,“仁”为“仞”之借(上古二字皆为日纽,可双声通假),“台”为“始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在之部),损一“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作“百千...
02811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0286
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皆同乙本。
02813
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无“者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葆此道□□欲盈”,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高明校本漏脱“者”字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傅奕...
0288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“謬(简作谬)”作“攸”;乙本同此二语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...
0287
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景龙本“孰”作“熟”,谓“得與亡熟病?”李道纯本、张嗣成本“亡”作“失”,谓“得與失孰病?”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引并同帛书甲本。
0287
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“旁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许抗生和高明则校为“並”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...
0287
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人□□□,夕議而教人”,“夕”为“亦”的假借(二字皆为铎部字,属叠韵通假),损掩三字为“之所教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傅奕本无...
0285
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愚本及其他宋人本和元...
02812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楃唯□,□□□□□□”,“樸”(今简化作“朴”)假作“楃”(上古二字皆为屋部,属叠韵假借),“雖”(简化作“虽”)假作“唯”(上古二字皆为微部,为叠韵通假),损...
02811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勶”假作“達(简作达)”(上古二字皆為月部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宋徽宗本、吕惠...
0289

《老子》57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民多利器”,“民”则为“人”字之误,后句同此,唯“昏”作“昬”;乙本前句同甲本,后句损掩“而國家兹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道藏傅...
0276
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吕惠卿本、司马光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...
02711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其次畏之,其下母之”,“母”为“侮”之假借(“母”,明纽之部;侮,明纽侯部;二字可双声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甲本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...
02715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范应元本无“此”字,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,“未”作“不”,“足”后有“也”字,谓“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”。遂州本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...
0278
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□□□□,□勝强',前句损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'故柔勝剛',后句损一字,校补为'弱'。帛书乙本作'水之朕剛也,弱之朕强也','柔'作'水'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''水',...
0275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纍呵如□□□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,损缺“无所歸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纍呵怡无所歸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。“怡”为“似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邪母...
0276

《老子》73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勇於敢者□□,□於不敢者則栝”,前句损掩“則殺(简作杀)”二字,后句损掩一“勇”字,“活”借作“栝”(“活”、“栝”同为月部字,故可通假);《甲本释文》所损字已...
02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