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作“芻(chú)狗”。“芻(简作刍)”作“蒭”,作“”,作“茤”,皆别写体也。“狗”,作“猫”,亦为别写体;作“苟”,则又為“猫”之省也。芻狗,是民间一种用草扎成的...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'訽',则同'詬'。《说文·言部》:'訽,詬或从句。'《玉篇·言部》:'詢,同詬。'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'子死亡有命,余不忍其訽。'杜预注:'訽,耻也。'陆德明《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愚”。作“遇”者,“遇”与“愚”古通(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需部》:“遇,假借为愚。”),作“娱”者,为“愚”之借(上古二字皆为疑母,为双声假借)。因作“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若可以託天下矣”。楼宇烈云:“《庄子·让王篇》:‘夫天下至重也,而不以害其生,又况他物乎?惟无以天下為者,可以託天下也。’又‘託’字,陶鸿庆说当与下节注之...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至”、“致”通,但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至”。河上公注:“‘至虚極’,得道之人,捐情去欲,五内清静,至於虚極。”河上公本经文及注文皆作“至”,正与帛书本合。“督”,察视之义。...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说有理,但“知足不辱”和“知止不殆”,词谊并非完全相同;二者相通,但后者包括的意义更广、更一般,包括人的一切行止,一切皆“知止”,则无危险矣。又《老子》“知足”、“知...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椯”(duǒ)【tuan】,端纽、元部。《说文》云:“椯,箠也。从木,耑声。”徐铉谓“兜果切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椯,丁果切。”《集韵》谓“都果切”。《说文》谓“箠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今严本(怡兰堂校本、道藏严本)作“无有,入於无間”,与范氏所见不同。宋刊河上公本作“无有入无間”,无“於”字;道藏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、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...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无“可”字,蒋锡昌说非是。王弼注文,由于行文关系而加“则可”,并非引经文。若说“可”字為《老子》故文,“则”字岂不亦為故文?即使王弼所据本有“可”字,亦不能断定...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奚”犹“何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然《老子》原本作“何”而不作“奚”。“何以”,即“以何”,介宾结构,宾词前置,译为用什么,凭什么。又,“兹”犹“哉”也,“兹”与“哉...
《老子》13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龍辱若驚,貴大梡若身。何謂龍辱若驚?龍之為下也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龍辱若驚。”驚【kǐen】,耕部;身【cǐen】,真部。因耕部【en】和真部【en】,主要元音相同(不属于对...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貣(tè)”,為“忒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透母职部,為同音通假),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貣,假借為忒。”《管子·正篇》:“如四时之不貣,如星辰之不变。”《史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大”(tài),后来写作“太”。江沅《说文释例》:“古只作‘大’,不作‘太’。《周易》之‘大极’,《春秋》之‘大子’、‘大上’,《尚书》之‘大誓’、‘大王王季’,《史记》、...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8_水海
按:高明等人说是。“多”,谓多積也。此两句言:善良的人不多積(财货),多積(财货)的人不善良。因多積者心贪狠也,故言不善。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本作“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”。则与俞说合。然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经文语序则与王弼本等同,可证王弼本等本语序不误。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此三句,《德篇》(通行本为第五十五章)亦见。帛书甲本於彼处作“即老”,於此处作“而老”;乙本於彼处作“則老”,於此处亦作“而老”。按帛书之义,“則”、“即”、“而”通用。《...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三十八章已有此文例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亦有此句,当为经文明矣。“彼”,指“自見”、“自貴”;“此”,指“自知”、“自愛”。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作'焉',他本皆作'安'。《经传释词》卷二云:'《周易·同人·正义》:'安,犹何也。'《汉书·吴王濞传》严师古注:'安,焉也。'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曰:'暴而不戢,安能保大?犹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而王侯以自稱也”,范应元本作“而王侯以自謂也”,敦煌己本作“王侯以自名”。今查怡兰堂与道藏二严本以及河上公本等汉本,皆作“王公”,而不作“王侯”,正与帛书甲、乙本...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希”,《尔雅·释诂》“罕也”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“怨是用希”,皇侃义疏云:“希,少也。”《集韵·微韵》云:“希,寡也。”后来写作“稀”。李善注《文选·曹植》“朱华未希”谓:...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謂“常”、“能”应互换,此说非也。今帛书本“常”、“能”皆作“恒”,何换之有?又:“玄德”,“深玄之大德也”(顾本成疏)。《尚书·舜典》“玄德升闻,乃命以位”,传云:...
《老子》63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為无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、小,多、少;報怨以德。”為、味、德為韵。為【xǐwai】,歌部;味【mǐwet】,物部;德【tek】,职部。歌部【ai】与微部【ei】韵尾相同(主要元音皆为...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兼畜”,即“并畜”,帛书甲、乙本此两语义同。“畜”,畜养,饲养,育养。“兼畜”义谓收抚、收养。“入事”:入,进身;事,服事;此语义谓侍奉。此二句言:大邦没有過分的欲望,就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诸本“取食税”皆作“上食税”,与帛书本异。作“以其上食税之多”,“上”指君上,这样,他本的意思就成為:人民飢餓的原因,(仅仅)是由于君上收取的粮食税太多而造成的。帛书本作“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補”與“與”义通。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益”(见前校注文)。“補”当為注文,传写者羼入,后又改為“與”也。以上四句皆明張弓之道,言:天道像拉弓一样,弓舉得过高了,就压低一些...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尋尋”,通行本多作“繩繩”,皆為叠音词。“繩繩”(mǐn mǐn),河上公注“行动无穷极”,《释文》谓“无涯际之貌”,唐玄宗疏為“运动不绝之意”。《诗经·周南·螽斯》“宜尔子...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勤能行之”意足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上士聞道,自勤苦竭力而行之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说是。“上士”指识道的智者。或谓“上等之君”(蒋锡昌),非是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本“能”作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愛”指愛惜名誉,非指“愛色”。“费”指耗损,耗費。张松如释译为“浪费”,失之矣。此两句言:过分地愛惜(名誉),必定要(付出)重大的耗费;过多地收藏(财货),必定要(遭致)...
《老子》54_08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迂评本、凌本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亦有“以鄉觀鄉”一句,宋乾道黄三八郎刊本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无“以鄉觀鄉”一句。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嗄”也。《广韵》“嗄”字引《老子》正作“終日號而不嗄”。许抗生、张松如、沙少海、张舜徽、陈鼓应、任继愈校为“嗄”,是。复旦大学哲学系《老子注释》小组、帛书《老子甲、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