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沖”,傅奕本作“盅”,即“沖”之古字,训为虚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谓“沖”为“盅”之假借,并引《老子》此句“道沖而用之”,谓其义为“虚”。《说文》引《老子》文即作“盅”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炊者不立”,而不是今通行本的“跂者不立”或“企者不立”;并皆无今通行本之下句“跨者不行”,或某些传本之上句“喘者不久”。不大可能是帛书甲、乙本都抄写错了。...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浴神”。后汉陈相边韶《老子铭》引作“浴神”,正与陆德明所见河上公本作“浴神”同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浴神”。是知汉代本作“浴神”而不作“谷神”。河上公注:“浴者,养也。...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比较符合《老子》之旨。但“孰為此”不是陈述句,而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。谓谁使飄風、暴雨如此?言外之意即“道”,这是自然的。万物既始於“道”,飄風、暴雨亦必因“道”而生...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作“芻(chú)狗”。“芻(简作刍)”作“蒭”,作“”,作“茤”,皆别写体也。“狗”,作“猫”,亦为别写体;作“苟”,则又為“猫”之省也。芻狗,是民间一种用草扎成的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于大”。先说作“歸焉”而不作“歸之”。如上所述“焉”是兼词,相当於“於之”。“於”,介词;“之”,代词,代“道”。“萬物歸焉”,就是...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失”非也(“亡”與“病”为韵,作“失”则失韵。作“失”者,当是传抄者机械地以“失”與“得”相对而臆改。观《老子》书,在不害义的前提下,总是力求协韵的)。但“亡”即为“失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盈”。作“满”者,后人因“满”与“盈”义同,而改为此字,或谓“避汉惠帝(刘盈)讳而改”也。“沖”,应作“盅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盅,器虚也。从皿,中声。《老子》曰:‘道盅...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范应元本作'天下莫不柔弱於水','莫',否定性无定代词,'不',否定副词,双重否定,实为肯定;'天下莫不柔弱於水',意谓:天下没有什么不比水柔弱的。这就等於说天下什么都比水柔弱,正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通行本经文作“此三者”,譣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此三言也”,虽文稍异,然其义同,且“此三言”指上文“三絶”,文谊亦坐实,故“此三言也,以為文未足”為原经文无疑。徐梵澄谓:“‘此三...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云:“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,莫若无為。”郭庆藩注:“不得已者,非迫于威刑也。”《庄子》文与《老子》语义同。“為”,指“有為”,强力去做。治理天下的最好办法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褐”下皆有“而”字,正与严遵本、敦煌壬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同。有“而”字义足。 又,“褐(hè)”,乃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注云:“楚人谓袍为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余培林说是也。王弼所谓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為用也。言无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吴澄所谓“車非轂輨空虚之处可以轉軸,则不可以行地;器非中间空虚之...
《老子》49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聖人恒、无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得善也。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得信也。”心、心为韵,上古侵部。善、善、善为韵,元部。信、信、信为韵,真部。又,上古...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中”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也校为“中”。他本作“冲”、“盅”,皆是借字,非本字也。“中氣”,即陰和陽合和统一而形成的“中和之氣”。《老子》本作“中氣”,是老子当时使用...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閘(简为闸)”是。马叙伦谓“狎”、“狭”并借为“柙”或“匣”,“柙”、“匣”均有闭距之义,其说虽是,但较迂曲。甲本径直作“閘”,“閘”即含有闭距之义(见《说文》...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關籥”,通行本作“關鍵”或“關楗”。“關”,關閉門的門門(門栓)。《说文·門部》:“關,以木横持門户也。”《广韵·删韵》引《声类》:“關,所以閉也。”《墨子·备...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不謂”与“不曰”义同,作“不日”则误。“求以得”,俞氏说是,不当作“以求得”。帛书本作“求以得”正与严遵本、景龙本、傅奕本、敦煌辛本等本相同。“求以得”,意謂求而能获得。...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训“亡”为“忘”不妥。“若存若亡”是说“中士聞道后的表现”。“亡”、“存”相对,故“亡”应训“无”。严遵谓“中士所眩”,以“眩”(两眼昏花)来说明“中士聞道”后的精神状态,...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本句各本不一,而帛书本作“故貴為身於為天下”则为古《老子》本文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所引“故貴以身於為天下”,即本于《老子》原文(“貴”后“以”字,為《庄子》作者所改,因“以”...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王、奚、许三家之说,皆本于河上公注。其说亦通,备参。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而春登臺”,“而”,今通行本多作“如”,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七:“而,猶若也。若與如古同声,故而训为如,又训为若。”《周易·明夷》“君子以莅衆,用晦而明”,虞翻注:“而,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卅”,悉盍切,音sà(飒),《说文》云:“本,三十〔并〕也,今作卅,直為三十字。”(《广韵》引)帛书作“卅”,当為《老子》原字。輻,車轮中连接車轂和轮圈車辋的直条。古时車...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、易顺鼎之说是。帛书甲本正作“訶(简作诃)”,乙帛正作“呵”。通行本作“阿”者,为“訶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歌部),“訶”,大声斥责,大声喝叱,非难,责难,责备。《说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“閩閩”,通“惽惽”(hūn hūn),(“閩”與“惛”,上古皆为文部)不明白、糊涂貌。《说文》:“惛,不憭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憭,慧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字亦...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邦”说是也。唯古棣谓首先指出“作‘國’乃汉人避刘邦讳所改”者是明人焦竑,其实,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吴澄(见上引文)。古棣误也。又:“丰”,河上公注、唐玄宗疏为“豐厚”,成...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当有发语词“夫”,以承上问,并提示下语,表示议论开始。无“夫”字者,盖因上衍“以此”这样的回答提示语,则去之也。“镾”,则为“彌(今简为弥)”之异体(《说文·長部》:“镾,...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衰”。“衰”是“抱”的古字。(《说文·衣部》:“衰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‘抱’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’马融释以‘怀...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说是也。又,“恒”作“常”者,乃后人避讳改矣。“常”应复原为“恒”。此句言:常使人民保持心地的纯真朴质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常使民无知无欲’,反朴守淳。”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蒋、陈之说是。又,宋徽宗注云:“道无异相,孰為美惡?性本一致,孰為善否?有美也,恶為之对,故曰:‘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’有善也,不善為之对,故曰:‘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