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6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,是以能為百谷王。”王【xǐwan】、王【xǐwan】為韵,阳部字。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。”民【mǐen】...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為主”,意当為战争时的主动进攻,采取攻势。“為客”,意当指战争时的被动防守,采取守势。“進寸”、“退尺”,盖用兵之难進易退,犹以逸待劳、以静制动之义。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这两句是承上两句的议论,议论“代司殺者”的情况(非自然死亡的情况)。句首当有“夫”字。“夫”,发语词,引起议论,亦起提示下文的作用。马叙伦謂“夫”为衍文,非是。严遵本、傅奕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作'焉',他本皆作'安'。《经传释词》卷二云:'《周易·同人·正义》:'安,犹何也。'《汉书·吴王濞传》严师古注:'安,焉也。'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曰:'暴而不戢,安能保大?犹...
《老子》02_音韵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惡已;皆知善,斯不善矣。”美【mǐei】、美〔mǐei】為韵,入脂部。此為句中韵。善【zǐan】、善【zǐan】為韵,入元部。又,已【ǐe】、矣【xǐe】為韵,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正”、“政”古虽通用,然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正”。此一“善”,直述水“道”,非论政道,故当作“正”,不作“政”也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作“正”者是。王弼云:“言水皆应於此道...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使”、“令”之义通,然《老子》原本作“使”,《吕览》高注、《庄子》和《淮南子》出“使”字,即其证。“明”為“盲”之讹,《吕览》高注、《庄子》和《淮南子》皆云“五色……使目...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以上诸说,皆可為一家之言。笔者认為,此处之“紀”,本為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云:“绁、紀,绪也。南楚皆曰‘绁’,或曰‘端’,或曰‘紀’,皆楚转语也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“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其次”,指次一等的君主。又,通行本作“親而譽之”或“親之譽之”,其义皆与帛书本“親譽之”同。全句意即:次一等的君主,民众親近他、赞美他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其德可见,恩惠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惷憃”,“惷”(chǔn尺尹切)上古昌纽文部【t*iwan】,愚蠢浑厚无知之义。《说文》:“憃,厚也。”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寡人憃愚,前计失之。”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...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矜”(jīn),矜夸,骄傲,自负。详見上章节校笺文。全句意思是:不自负骄矜,所以能長久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矜’,大也。聖人不自贵大,故能長久不危。”
《老子》26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重為輕根,静為趮君。是以君子冬日行,不離其輜重。”根【ken】、君【kǐwen】為韵,二字上古皆為见母文部,為双声叠韵。行【xean】,阳部;重【dǐwon】,东部,阳部【an】和东部【o...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古棣以“去奢”在后為是,不失為精到见解。“甚”,异常安樂。《说文·甘部》:“甚,尤安樂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人情所尤安樂者,必在所溺爱也。”引申為贪爱淫樂。《老子》反对淫樂,指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所”,张之象刊王弼本经文作“可”,而王弼注文作“所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:“可,犹所也。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祚》‘席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’,‘可’,所也。前有...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將欲去之,必姑與(今简作与)之”。张松如校为“去之”甚是;而校“姑與(简作与)”为“固舉”,则不确也。劳健、高亨、冯达甫等,虽然看出通行本作“興(简作兴)...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据河上公注“侯王至尊貴,能以孤寡〔不轂〕自稱”,河上公“謂”作“稱”。应作“謂”,从帛书甲、乙本。关于“不穀”,历来治老学者各说其是,现述如下,加以讨论。 其一,“穀”校为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而王侯以自稱也”,范应元本作“而王侯以自謂也”,敦煌己本作“王侯以自名”。今查怡兰堂与道藏二严本以及河上公本等汉本,皆作“王公”,而不作“王侯”,正与帛书甲、乙本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、朱则释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、“牝馬”等;蒋谓“生於郊”为“驹犊生於战地”等。此释迂曲,亦不可通。 又,魏源引王弼注语:“天下有道,知足知止,无求於外,各修其内而已。故卻走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翕”。吴澄即云“‘歙’,音‘翕’”,“翕”当為本音本字。在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“将欲翕之,必姑张之”文中,帛书乙本作“擒”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翕”。此...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没”、“殁”古通(二字皆为明纽物部),但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没”。“没身”即终身。“殆”,《说文》云“危也”。“不殆”即没有危险。河上公注为“不危殆”是也。朱谦之谓“不殆”...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此谓含怀道德之厚者,无为、无知、寡欲、柔弱恬静,正与初生之婴儿心地纯洁、无知寡欲相似。奚侗云:“婴儿天理浑然,无分别智故,含德最厚。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而”字。有“而”义顺,并且强调了“我无為”与“民自化”、“我好静”与“民自正”的因果关系。“而”即“则”、“就”之义。《庄子》引文有“而”字,帛书本有“而”字,证明《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这三语还是继续用比喻说明“大国处下”的主张,言雌性常常以安静而勝过雄性,因为她能安静,所以最适宜处下。或云“要做到安静,就得居下位”(复旦本),因果颠倒,不合《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此四句是承上文从正面说明按“自然之理”实行“无為”、“无執”的好处。马叙伦说非。石田删经文实为失校。又,张舜徽云:“此数句极言无為之有益。首言天下之事,有着意作為而反取敗者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作“无積”是,正合帛书本。又:“无積”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積德不積财,有德以教愚,有财以施贫。”王弼注云:“无私自(不)有,唯善是與,任物而已。”意即没有私積的东西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褐”下皆有“而”字,正与严遵本、敦煌壬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同。有“而”字义足。 又,“褐(hè)”,乃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注云:“楚人谓袍为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之后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概而括之,凡有四说:一是“木强則折”说,主此说者有黄茂材、俞樾、刘师培、易顺鼎、奚侗、陈柱、马叙伦、高亨、蒋锡昌、朱谦之、任继愈、张舜徽、陈...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中第一个“名”字和第三个“名”字,即“名”与“实”问题的“名”,即称“道”之名,如果说“道”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,那么“名”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,也就是概念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之说是也。又,“紛”为本字,帛书甲本即作“紛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下德篇》、《意林》均引作“紛”。他本作“芬”、“忿”,则皆为“紛”之假借(上古三字皆为滂纽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衰”,后来写作“抱”。“褒”为古字,乙本作“抱”为今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褒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抱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