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吴说非是。此语正是上四语的哲理概括,他本句前有'故'字者,亦可看出一些端倪。此句表面意思即谓'正话反说'。高延第云:'受國之垢,即國君含垢也。受不祥,即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也。至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“不”,弗也(见《玉篇》和《经传释词》),《逸周书·大匡》云:“二三子不尚助不穀;”王引之谓下“不”字训为“弗”。又《公羊传·桓公十年》云:“其言‘弗遇’何?”注:“弗,不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甚是。今本作“與善仁”者,“仁”乃后人所篡改。河上公本作“仁”(或作“人”),然其注文非为“與善仁(人)”之注文,而为“予(與)善天”之注文,可知古河上公本作“予(與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余培林说是也。王弼所谓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為用也。言无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吴澄所谓“車非轂輨空虚之处可以轉軸,则不可以行地;器非中间空虚之...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之说是,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執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。“執”,持,把握。《广韵·缉韵》云:“執,持也。”顾本成玄英疏亦谓:“執,持也。”“御”,治,治理。《玉篇·彳部》:“...
《老子》16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至虚極也,守静督也。萬物旁作,吾以觀其復也。”極【gǐek】,职部;督【teuk】,觉部;职部【ek】和觉部【euk】皆为入声韵,其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故可旁转,职、觉合韵,极、...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奚氏、于氏之说是也。“遣”(wèi),通“匱”(kuì)。“遺”,上古余纽微部【ǐwei】;“匱”,群纽物部【qíwet】;微部【ei】和物部【et】,主要元音相同,故可对转,微物通韵,...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見(简作见)”(xiàn),是“現(简作现)”的古字。详見上章节校笺文。“自見”,自我荐达之义。全句义谓:不自我推荐,所以能被了解。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“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”,《老子》故书当原有此句,高亨之说不确。又“若何”,惯用词组,由动词“若”和代词“何”组成的动宾词组,用来询问原因,整个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范应元、马叙伦说是也。高明误将帛书乙本本句的“或”说成是上句的“或吹”,然后判定本句乙本全部脱漏,从而校订帛书甲本全句作“或强或赢”。这完全是高氏个人臆断,没有直接证据。其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人莫之令”。其中之“人”,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)即如此,唐本多有作“人”者(笔者亲见至少十二种),即上承河上公古本,并非避唐皇帝李世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拾”(shí,是执切,上古禅纽缉部【zǐop】),收敛、收拾之谊。《广韵·缉韵》:“拾,收拾也,敛也。”则與“翕”之收敛、閉合义同。《尔雅·释诂上》:“翕,合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甲本“基”作“至”,乙本作“坛”。因甲、乙本皆把“其”作“亓”,故“至”、“坛”皆为“基”字。基,《说文》云:“墙始也,从土其声。”《诗经·周颂·焦衣》云:“自堂徂基。”《...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中”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也校为“中”。他本作“冲”、“盅”,皆是借字,非本字也。“中氣”,即陰和陽合和统一而形成的“中和之氣”。《老子》本作“中氣”,是老子当时使用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马氏依《盐铁论》改“戎”为“牸”,不足取也。《盐铁论》明谓“戎馬不足,牸牝入阵,故驹犊生於战地”,岂能改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乎?又《韩非子·解老》句末有“矣”字,而《喻老》句...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字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为后人以假借更易之。此言“民之信与不信,聖人一律待之以信,而任其自化,则其结果皆得信也。”(蒋锡昌注语)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帛书乙本作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”,即《老子》故本也。张之象刻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皆与帛书乙本合,以证帛书本不误也。又:“以”,犹“又”也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...
《老子》54_音韵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孫以祭祀不絶。”拔、脱、絶韵,按《诗经》时代二十九韵部,此三字皆隶属月部。江有诰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,此三字则在祭部。“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...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作“法物”是,从蒋锡昌说。前文已明“忌諱”指禁令(政令)教诫之属,此文若为“法令”,则与前文“忌諱”之“政令”义重;况且,从字源上来说,“盗贼”之义也与货物相连(按:《说文...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大邦者下流也”。据日本东条一堂《老子王注标识》本王弼注经文云:“江海居大而处下,则百川流之;大國居大而处下,则天下流之,故曰:‘大國者下流也。’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成”。《吕览》亦有“九成之台”之说。“九成”,即极高之义,后即成為一个固定词语。汉马融《长笛赋》云:“托九成之孤岑兮,临萬仞之石磎。”谢朓《观朝雨》云:“...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博”,懂得多,见闻广(参见河上公注)。吴澄云:“实有知者,学不务博;务博以广者,非实知其理也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知者’,谓知道之士。‘不博’者,守一元也。‘博者’,...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陶说误。楼宇烈云:“(‘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’,王弼注:‘以其言有宗,事有君之故,故有知之人,不得不知之也。’)此句注文文义不明,疑有错误。宇惠说:‘不得不知之也’句下‘不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有“萬物”二字为宜。作为生命之体来说,“萬物”包括动物、植物。譣经文之义,“萬物”和“草木”非并列关系,为从属关系;且“人”是高级动物,虽属“萬物”,但亦可与“萬物”对言。...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中的“道”从哲学意义上来讲,主要有两个意思:其一指宇宙本体,即物质世界的实体;其二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。此两句中的第一个“道”字和第三个“道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沖”,傅奕本作“盅”,即“沖”之古字,训为虚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谓“沖”为“盅”之假借,并引《老子》此句“道沖而用之”,谓其义为“虚”。《说文》引《老子》文即作“盅”...
《老子》09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而盈之,不若其已。揣而鋭之,不可長葆也。金玉盈室,莫之能守也。貴富而驕,自遺咎也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已【ǐe】,之部;葆【peu】,幽部之幽合韵,已、葆为韵;守【cǐeu】...
《老子》12_音韵_10_水海
水海按:“五色使人目盲,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,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,五味使人之口爽,五音使人之耳聾。”盲【mean】、狂【gǐwan】、方【pǐwan】、爽【fǐan】為韵,此四字皆入阳部;聾【lon】...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沌”,愚昧无知貌,混沌无知。《玉篇·水部》:“沌,混沌也。”《集韵》:“沌,混沌,元气未判。”又云:“忳,愚貌。《老子》‘忳忳兮’,或作‘沌’。”又云:“沌,沌沌,愚也。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知”(zhì)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之谊。《集韵·寘韵》:“智,或作知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‘知’,智慧即知识之引申,故古只作‘知’。”《论语·里仁篇》:“里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