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敦煌庚本即无两“雖”字,正与帛书本合。又:“輿”,《说文》“車輿也”,《玉篇》“車乘”,即車箱。其义与“車”义通。“轝”,同“輿”。《集韵》谓“輿”,“或作轝”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,《老子》本义应作“无敵”。魏源亦云:“‘禍莫大於无敵,无敵幾亡吾寶’,各本皆作‘輕敵幾喪吾寶’,此从王弼及傅奕。源按:····所谓无敵者,岂吾之所乐哉?盖兵至无敵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诸本“取食税”皆作“上食税”,与帛书本异。作“以其上食税之多”,“上”指君上,这样,他本的意思就成為:人民飢餓的原因,(仅仅)是由于君上收取的粮食税太多而造成的。帛书本作“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句首当有'故'字,因此处二句是承上启下。无'故'字者当為脱漏,应从帛书本补正。 又,河上公注云:'有德之君,司察契信而已。无德之君,背其契信,司人所失。'王弼云:'有德之人,念思其...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无“民”字之说非也。其一证:张之象刊王弼本有“民”字,且二十七章王弼注云:“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亂。”同“不貴難得之貨,则民不為盗”一样,全引此章经文,唯一“使”字易作“则”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孙诒让、易顺鼎之说是。作“揣”是。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三“揣”字,引古《老子》作,傅奕本、高翻本作“”,即古“揣”字。《说文》云“揣”,“一曰捶之”,即捶击之义也;王弼注谓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以上八说,都不确当,盖未得老子之真义也。《老子》此处之“爽”,為楚方言。《楚辞·招魂》云:“厉而不爽些;”王逸注云:“厉,烈也;爽,败也。楚人名羹败曰‘爽’。··(言)其味...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眇(miào)”,精微、微妙之义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云:“‘眇’,又引申為微妙之义,《说文》无‘妙’字,‘眇’即‘妙’字。”显见“眇”即古“妙”字。高明之说非也。“玄達”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大上”以降,君主以仁义治世,民众则得以親譽之,即“大道废,案有仁义”(下章文),故所謂“其次”者。再降之,仁义不足以为治,则继以刑罚,民众则畏之,所以謂再“其次”。又降之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注文云:“寂然无朕,不見其止宿也。”按苏注文当作“寂兮若无所止”。然道藏苏辙本经文作“寂若无所止”。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,马氏说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和河上公本、王弼本作“誠(简作诚)”是。“誠”,副词,确实、真正之义。《广韵·清韵》:“誠,审也。”杨树达《词诠》卷五:“誠,表态副词(情态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“楚棘生之”,甲本作“楚朸生之”,乙本作“□棘生之”,两本对照、合校,即知作“楚棘生之”。“楚棘”即为楚语物名词。“楚”字,古棣已释,不再赘语。“棘”,扬雄《方...
《老子》32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道恒无名,樸雖小,而天下弗敢臣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天地相合,以俞甘露。民(人)莫之令,而自均焉。”名【mǐen】、臣【zǐen】,賓【pǐen】为韵;名【mǐen】,耕部,臣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“柔弱勝强”句,各本文字虽有差异,但於义则无大异。从散文诗的节奏感考虑,从帛书乙本,为四字一句,與前面四字句节奏相谐,况且“明”、“强”为韵(二字入阳部),读来既有节奏感,...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毋已”。帛书本為是。河上公注中有“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”语,可知河上公本原作“无已”。“无”则是“毋”的假借字。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韩非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、高亨之说是也。本章的“有”,亦即“有名萬物之母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有”。“有”,实有,即指“有名有形之物”,类似古希腊初期哲学家所说的“实是”(见《形而上学》)。周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燥”,原句亦当作“燥勝寒,静勝熱,清静可以爲天下正。”先说“燥”。《说文》无“躁”字,而有“燥”字,我疑心先秦无“躁”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燥,干也。从火,喿...
《老子》48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无為,无為而无以為也。”損、損為韵,文部。又:益【ǐěk】,锡部,為【xǐwai】、為【xǐwai】,歌部。江永《古韵标准》指出: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爵”,严遵本、傅奕本、敦煌己本等皆作“爵”,正与帛书乙本相合。“莫之爵”,“莫”,否定性无定代词,译为“没有谁”。“之”,代“道德”,作前置宾语。“爵”,...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長”(zhǎng),大的,排行第一的,意为受尊崇的。林希逸云:“長,尊也。”或解“長”为“宽广”(张松如译)、“長久”(沙少海译)等,非是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修道於鄉,尊敬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正”也。此句“正”与下句“奇”为对,义正相应。五十八章“正复为奇”,也是相对的两个概念,可知非作“政”也。又:“正”,指清静之道也。四十五章“清静为天下正”,与此章“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亨”,帛书《老子》乙本为是。陆德明谓“烹,不当加火”,则王弼本原作“亨”,与帛书本合,后人因误本妄改“亨”作“烹”,实非《老子》本字矣。孔广森云:“按:‘亨’、‘烹’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无“歸”字。《韩非子》有“歸”字,应为衍文。“復”,為返还之义,《说文》云:“復,往来也,从彳,夏声。”“復”的古字当为“夏”(见马叙伦说),《说文》云:“夏...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训“肖”为“象(像)似”、“类似”则当。“肖”,乃为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七云:“肖,类法也。齐曰‘类’,西楚、梁、益之间曰‘肖’。··西南梁益之间,凡言相类...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矣”,盖《老子》原本如此。《吕氏春秋·别类篇》前二句作“知不知,上矣”,“尚”、“上”古通。可知《吕氏春秋》同帛书本,《老子》原本并无第...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也”、“歟”(或“與”)、“乎”三字古通(见《经传释词》)。帛书本作“也”,感叹语气词,相当于今语“呀”。张弓,指上弓弦。《说文》:“張,施弓弦也。”又,此二语以張弓喻自...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蒋说是。今验之帛书,王安石、高亨、任继愈、陈鼓应等人之读为误。四十章“有”、“无”,即“有名”、“无名”之义,老子所谓“有生于无”,即前引《文子》所谓“有名产于无名”,不足...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之说是。朱谦之之说,非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之”字。“之”为句中所用语助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“其誰之子也”,即“其子誰之也”,意谓它(指道)像似誰呢?老子说:“吾...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氣”,今统作“气”,帛书乙本原作“氣”,范本作“炁”者,同“氣”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眡祲》“掌十辉之法”;郑玄注云:“郑司农云:‘辉,谓日光炁也。’”《经典释文》八:“炁,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