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此二句中第一个“名”字和第三个“名”字,即“名”与“实”问题的“名”,即称“道”之名,如果说“道”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,那么“名”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,也就是概念...
0547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之说是也。又,“紛”为本字,帛书甲本即作“紛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下德篇》、《意林》均引作“紛”。他本作“芬”、“忿”,则皆为“紛”之假借(上古三字皆为滂纽...
0568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“衰”,后来写作“抱”。“褒”为古字,乙本作“抱”为今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褒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抱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...
03810
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当有“若驚”二字。“何謂龍辱若驚”与下文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文例相同:以设问启下文。别本无“若驚”二字,误脱也。强思齐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何謂寵辱?’假设疑问也。”则成玄英本亦...
0488
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滋”,今查遍《说文》等古代字书,未见有此字。疑為“糚”的异体。“糚”同“妝”。《集韵·阳韵》云:“妝,或作糚。”“糚”,《玉篇》谓“侧床切”,《广韵》谓“侧羊切”,上古為...
03610
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甲、乙本作“閣”,此字则同“悶”,昏悶之谊。作“昏”者,与此义通。“昏”,同“昏”。《玉篇·日部》:“‘昬’同‘昏’。”今当从帛书甲、乙本作“”。又,乙本有“安”字,甲本作...
04910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是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請(简作请)”(qíng),“請(简作请)”即為“情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耕部,属叠韵假借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鼎部》:“請,假借為情。《荀子·...
04910
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同於德者,道亦德之”,王弼等本后几句衍作“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”楼宇烈云:“王弼注:‘言随(行)其所行,故同而应之...
0497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知”。帛书本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知”。“知(zhì)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、聪明之谊。《集韵》:“智,或作‘知’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知,...
0489

《老子》30_音韵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於天下。其事好還,師之所居,楚棘生之。善者果而已矣,毋以取强焉。”主【tǐwo】,侯部,下【xea】,鱼部,侯部【o】和鱼部【a】音近而旁转,侯鱼合韵,主、下...
0486

《老子》33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知人者,知也;自知者,明也;勝人者,有力也;自勝者,强也。”知【tǐe】、力【lǐek】为韵,明【mian】、强【gǐan】为韵。知【tǐe】,支部;力【lǐek】,职部;职部【ek】和锡...
0535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自正”,正与《德篇》“我好静而民自正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七章)文义一律。“正”作“定”者,乃為近音假借耳。蒋锡昌云:“五十七章‘我好静而民自正’,与此文异谊...
0559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上禮”,最讲禮仪之人。“莫之應”,即“莫應之”。“莫”,否定性无定代词,没有谁,没有人;“之”為“應”的前置宾语。“攘”,音rǎng,即陆德明所云“若羊反”。“攘臂”,捋衣...
04013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应作“谷”,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虞世南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等皆作“谷”。帛书乙本作“浴”者,“浴”乃“谷”之本字。...
04011
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希”,《尔雅·释诂》“罕也”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“怨是用希”,皇侃义疏云:“希,少也。”《集韵·微韵》云:“希,寡也。”后来写作“稀”。李善注《文选·曹植》“朱华未希”谓:...
0439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05113
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诸家之说可备参。“夫何故也?”,是设问:何故動之死地也?“以其生生也”,是回答:因过于看重生道(生命),违道忤乎自然,妄行失纪所导致。老子认为:过于看重生道会遭到死亡的结果...
0535
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蕪”,因“苗”与“蕪”义通,遂州本、武内敦丁本才作‘苗’。朱说是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朝甚除’,高台榭,修宫室;‘田甚蕪’,农事废,不耕治,失时也;‘倉...
04311
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反驳俞樾此两句下有“是故用其光,復归其明”说,甚为有力;但说“已”当作“亡”,非是矣。彼三十章作“亡”,亦为个别本子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皆作“已”,帛书甲...
0305
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薛蕙本经文作“劌”,而不作“穢”,其《集解》谓:“劌,姑卫反,割也。”解文也不作“穢”。
0396
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按照帛书甲本,“此”下无“道”字,作“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”,正与前文“不若坐而進此”语句一致。按傅奕古本当有“也”字,与帛书本同。
0558
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马叙伦謂“常”、“能”应互换,此说非也。今帛书本“常”、“能”皆作“恒”,何换之有?又:“玄德”,“深玄之大德也”(顾本成疏)。《尚书·舜典》“玄德升闻,乃命以位”,传云:...
0469
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”。“慈”是三宝之首,老子在这里讲的是行“慈”在用兵方面的社会效果,强调守“慈”,戰則勝,守則固,可见守“慈”的重要意义。《孙子兵...
04510

《老子》72_音韵_02_水海

水海按:“民之不畏威,則大威將至矣。”威【ǐwei】,微部;至【tǐēt】,质部。微部【ei】和脂部【ei】主要元音相近,而韵尾相同,可以旁转;脂部【ei】和质部【et】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...
04010
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范应元本作'天下莫不柔弱於水','莫',否定性无定代词,'不',否定副词,双重否定,实为肯定;'天下莫不柔弱於水',意谓:天下没有什么不比水柔弱的。这就等於说天下什么都比水柔弱,正...
0326
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皆”作“以”,则为误也。 又,蒋锡昌云:“按:无名时期以前,本无一切名,故无所谓‘美’与‘善’,亦无所谓‘惡’与‘不善’。迨有人类而后有名,有名则有对待;既有‘美’与‘善...
05012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当作“浴神”。后汉陈相边韶《老子铭》引作“浴神”,正与陆德明所见河上公本作“浴神”同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浴神”。是知汉代本作“浴神”而不作“谷神”。河上公注:“浴者,养也。...
0539

《老子》10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戴營袙抱一,能毋離乎?搏氣至柔,能婴兒乎?脩除玄藍,能毋疵乎?愛國活國,能毋以知帛书老子校笺译评550(智)乎?天門啓闔,能為雌乎?明白四達,能毋以知乎?”離【lǐai】,歌部...
0295
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至計(简作计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高明、尹振环等皆校为“致詰”。“至”,动词,达到,与“致”义通。《玉篇》云:“至,达也。致,至也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“乐至则无...
05510
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復命曰常”为叙述句;“復命,常也”为判断句。两句谊一也。但用如判断句意更盛。“常”,指萬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规律,今言之为自然法则。王安石云:“常者,乃无始已来不变之称...
034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