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器”。作“熱(简为热)”、“熟”者,皆为“勢(简为势)”之误。作“勢”,义尚不可通(当为“器”之假借。“勢”为书纽月部,“器”为溪纽质部,月部【...
05510
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蒋、朱则释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、“牝馬”等;蒋谓“生於郊”为“驹犊生於战地”等。此释迂曲,亦不可通。 又,魏源引王弼注语:“天下有道,知足知止,无求於外,各修其内而已。故卻走...
0556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自正”,正与《德篇》“我好静而民自正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七章)文义一律。“正”作“定”者,乃為近音假借耳。蒋锡昌云:“五十七章‘我好静而民自正’,与此文异谊...
0559
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按照帛书甲本,“此”下无“道”字,作“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”,正与前文“不若坐而進此”语句一致。按傅奕古本当有“也”字,与帛书本同。
0558
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至計(简作计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高明、尹振环等皆校为“致詰”。“至”,动词,达到,与“致”义通。《玉篇》云:“至,达也。致,至也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“乐至则无...
05510

《老子》14_音韵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視之而弗見,名之曰微。聽之而弗聞,名之曰希。捪之而弗得,名之曰夷。三者不可至計,故園而為一。”微【mǐwei】、希【xǐei】,微部;夷【ǐei】,脂部;微部【ei】和脂部【ei】,...
05510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9_水海

水海按:“龍(寵)之為下也”则为《老子》原文。王弼、傅奕诸本作“寵為下”,则省去句中助词也。本句的意思是宠荣是下等的。“為”,动词,是;“下”,即卑下之义。“龍(寵)、辱”相辅相成...
0558

《老子》59_音韵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夫唯嗇,是以蚤服。蚤服是謂重積德。重積德則无不克,无不克則莫知其極。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。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。”嗇【fǐek】、服【bǐwek】、德【tek】、克【...
05412
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同”、“共”音异而义通。《玉篇》云:“同,徒东切,共也。”又云:“共,巨用切,同也。”然而,《老子》原本则作“同”,“共”当是义借。 又,轂(简为毂),马叙伦云:“唐写馆...
0546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无“民”字之说非也。其一证:张之象刊王弼本有“民”字,且二十七章王弼注云:“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亂。”同“不貴難得之貨,则民不為盗”一样,全引此章经文,唯一“使”字易作“则”...
05412
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句言赤子筋骨柔弱,但手握东西却很牢固,以喻“含德之厚者”生命力旺盛。
05410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有“之”(结构助词)字,文义足,文句顺。当如帛书本有“之”字。 又,朱谦之云:“《北堂书鈔》七引‘姓’下无‘心’字。按:此言聖人不师心自用,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。”
0548
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於”(今作“于”)字。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先秦古书所引即有“於”字,足证帛书甲、乙本有“於”字不误也。查《文子》的《道原篇》、《精诚篇》、《下德篇》...
0545
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本与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范应元本等本同,是知没有缺夺,姚鼐、奚侗、陈柱之说误也。马叙伦以吴澄误捝本(吴本此两句放在下一章节)為据,想取消...
0545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功成事遂”与“成功遂事”意思相同。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成功遂事”,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即同此。“成”:完成,成就,动词,带宾语。《说文·戊部》:“成,...
0548

《老子》68_03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当以此句末断句,以此句作为上面四句的总结。上四句四“善”字,三句言用兵,謂用兵者不以武力怒气勝人,不以争斗克敵;一句言用人,謂用人者当谦卑处下,抑己举人;最后总之,謂“不武...
0549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有“者”字,想尔本等删字本无“者”字为误。又,“彊(简作强)”,努力,尽力。《集韵·养韵》:“彊(今简作强),勉也。”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“幼不能彊(今简作强)学...
05413
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孰知其極”,“其”代禍福相因。“極”,至也。高诱注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“所極一也”,谓“極,至”。王逸注宋玉《九辩》“極明”,谓为“至明”。可知“極”本义为“至”,非为“穷...
0548
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景龙本作“得”則為“德”字之借,非《老子》本字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足,止也。人能為天下谷,則德乃常止於己。”
0549
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唐玄宗注:“无始,故‘迎之不見其首’。无终,故‘随之不見其後’。”严復云:“見首見尾,必有穷之物。道与宇宙,无穷者也,何由見之?”徐梵澄云:“...
05412
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果而毋得已居”,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於“不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十云:“‘無’,不也。····《老子》下篇:‘聖人不積。’《魏策》引作‘聖人無積’。《诗经·皇矣...
05411
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成”,《说文》谓“就也”,《广韵》谓“毕也,就也”,即完成、完就、完毕之谊。非指某一具体物。“大成”是泛指最完全、最完满、最圆备。唐玄宗疏:“凡曰学人,功行大成,众德圆备...
05415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9_水海

水海按:钱钟书、陈鼓应说是也(参看后文“述评”一节)。古棣对《老子》原旨理解有误,故不从。
0545
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王、奚、许三家之说,皆本于河上公注。其说亦通,备参。
05415
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夫樂殺人,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”。“夫樂殺人····”是承上句“··是樂殺人也”而论,故作“夫樂人殺人者”衍“殺”前一“人”字和一“者”字;作“夫樂煞者”,...
05411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查道藏河上公本及王羲之本(古棣所謂“河上公古本”)皆作“將欲弱之”。吴云所见本当是宋刊河上公本(影宋本),但宋刊河上公本作“將使弱之”,而不作“使非弱之”。“弱”:形容词用...
05414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诸本文字参差不一,但大都以“天下之交”句,在“天下之牝”句前,则语义不贯也。帛书本则以“天下之牝”句,在“天下之交”句前,于义较勝。此二句仍为上句“大邦者下流也”的生发,为...
05415
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本章从开头到“心使氣曰强”,文意并未完整,当应有下三句“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,不道蚤已”三句,作为概括总结,而抽象出盛极必衰(即由“物壯則老”表达)的法則以诫世。查《经典释文...
0548
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人”是。此“人”为泛指,不仅包括“人君”(指“俗君”),也包括一般“民众”。韩非作“人”是,释之为“众人”则不确;河上公作“人”是,训为“人君”亦不确;至王弼始改“人”...
0549
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捪”,通行本作“搏”或“搏”、“博”者(“搏”、“博”為“搏”之形讹),皆為误。“捪”,抚摸也。《说文》云:“捪,抚也,一曰摹也。”“捪”或体作“捪”,《...
05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