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许抗生亦谓“‘夫唯不肖,故能大’与下文‘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事长’相一致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劳健说是也。或断为“道,常,无名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,樸(‘樸’字后为句号)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、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,无名之樸”等,皆不合《老子》之旨...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大致说来,杨慎、俞樾认为应依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“盗竽(yú)”,蒋锡昌、高亨、朱谦之皆从《解老》,这就是“盗竽”说;姚鼐、顾炎武、马叙伦、于省吾皆反对“盗竽”说,主张“盗夸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也。“貴以高”,其“以”,当连词“且”讲。又,帛书本句(连以上四句)的“毋已”,今本皆作“无以”,有的学者仍将“已”写作“以”,不妥。又,蹶,音jué,《释文》读音...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作“褒”是,他本皆作“隱(简作隐)”,误也。早年高亨指出:“道隱无名,疑当作‘大道无名’。盖‘大’字转写捝去,后人以意增‘隱’字耳。”可知“隱”为误。然不作“大道无名”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'王',《说文》謂'天下所归往也'。《榖梁传·庄公三年》云:'其曰王者,民之所归往也。'则训'王'為'往',人所归落,斯為'王'之本义。《六书故·疑》云:'王,有天下曰王。帝与王一也。'...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则是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职部)。张舜徽谓“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德’”。按:“得善也”句,帛书甲、乙本“得”字皆损掩;“得信也”句,帛书甲本“得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老子言论的主旨即宣传自然无为之道。吕吉甫说:“无为而自然者,言之宗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”是也。俞樾、马叙伦、许抗生等人皆失校,而张松如、陈鼓应正校为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”。据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《老子》没有说过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”的...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改经文作“狎”,非是。朱谦之已辨正之。此“弗猒”二字是承上文‘毋猒’之意而申言之,不当改为“狎”。况且作“厭”者,亦非《老子》本字本义。朱谦之已谓此“夫唯不厭”之“厭”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帛书本与诸本差异较大。前句,除张嗣成本与释德清本之外,他本皆无“將”字。据前文有“使”字(乙本)或“若”字(甲本),表使然,并非必然和已然,所以此处有“將”字为宜,张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甚是。今本作“與善仁”者,“仁”乃后人所篡改。河上公本作“仁”(或作“人”),然其注文非为“與善仁(人)”之注文,而为“予(與)善天”之注文,可知古河上公本作“予(與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余培林说是也。王弼所谓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為用也。言无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吴澄所谓“車非轂輨空虚之处可以轉軸,则不可以行地;器非中间空虚之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沖”,傅奕本作“盅”,即“沖”之古字,训为虚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谓“沖”为“盅”之假借,并引《老子》此句“道沖而用之”,谓其义为“虚”。《说文》引《老子》文即作“盅”...
《老子》34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道渢呵其可左右也,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則恒无欲也,可名於小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於大。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為大也,故能成大。”右【xǐwe】、有【x...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古时“而”、“則”通(见《经传释词》);但笔者从王弼本校补为“而”。“无不為”应作“无以為”,严遵本正作“无以為”,今从严本校补。《老子》主张“无為”,而不主张“无不為”(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从“夫唯嗇,是以蚤服”到“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”,是推演而云然。帛书甲本正作“可以有國”,乙本亦作“□囗有國”;《韩非子·解老》也以“有國”与“有身”、“有其國”与...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譣帛书则无“哉”字。此句是在叙述“我”的愚人心志,故应为陈述句,不应有“哉”字。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应有“之”字。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谓之间,使“聖人之在天下”这个句子,变成词组,不译(古棣译为“的”,不妥)。所以,“之”字不能少。又,帛书本作“在”為是。各本皆作“在...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蒋说非是。“堅强……”、“柔弱……”两句不仅是承上之语,而且还是启下之言;后文“兵强則不勝,木强則框”,即以兵、木之强的后果,具体申明“堅强者死之徒也,柔弱者生之徒也”的道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器”。作“熱(简为热)”、“熟”者,皆为“勢(简为势)”之误。作“勢”,义尚不可通(当为“器”之假借。“勢”为书纽月部,“器”为溪纽质部,月部【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有“則”字,义盛。“則”犹“故”也(见《经传释词》),表示结果,相当于今语“那么”。“其”,活用如己称代词。此二句言:代替大匠砍木头,那么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。意指国...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又,“上”、“尚”古通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篇》“今世上卜筮祷祠,故疾病愈来”,孙锵鸣补正:“上,尚也。”崇尚、尊崇或尊重之义。 又,王弼注云:“賢,犹能也。尚者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顾欢等旧注,蒋锡昌、张松如等新注,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不同时代;福永光司等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不同世代的不同价值等级。此说皆可通。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《老子》57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以正治邦,以奇用兵”,邦【peon】,东部;兵【pian】,阳部。东部【on】和阳部【an】,都是阳声韵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故可旁转,东阳合韵,邦、兵押韵。“以无事取天下,吾何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此句各本差异较大,今从帛书本。按帛书本之义。“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”,其主语是上句的“道”。这样,此句之义即為:道使(萬物)功成、使萬事成就,却不命為己有。“成”和“遂”皆為...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无“民”字之说非也。其一证:张之象刊王弼本有“民”字,且二十七章王弼注云:“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亂。”同“不貴難得之貨,则民不為盗”一样,全引此章经文,唯一“使”字易作“则”...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葆”,通“保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“葆,假借為保。”此二字上古皆为帮纽幽部,為同音假借。当从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作“保”。“保”,有守、持之义。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