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吴澄改经文作“狎”,非是。朱谦之已辨正之。此“弗猒”二字是承上文‘毋猒’之意而申言之,不当改为“狎”。况且作“厭”者,亦非《老子》本字本义。朱谦之已谓此“夫唯不厭”之“厭”...
0498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余培林说是也。王弼所谓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為用也。言无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吴澄所谓“車非轂輨空虚之处可以轉軸,则不可以行地;器非中间空虚之...
0496
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人莫之令”。其中之“人”,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)即如此,唐本多有作“人”者(笔者亲见至少十二种),即上承河上公古本,并非避唐皇帝李世...
04913
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吴澄本“寧”作“甯”。《国语·越语下》谓“地能包萬物以为一”。此即《老子》“地得一以寧”之语意所本。“以”,因,介词。清,《说文》谓“朖也,激水之貌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清,且...
0496
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从“夫唯嗇,是以蚤服”到“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”,是推演而云然。帛书甲本正作“可以有國”,乙本亦作“□囗有國”;《韩非子·解老》也以“有國”与“有身”、“有其國”与...
04911
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蒋说非是。“堅强……”、“柔弱……”两句不仅是承上之语,而且还是启下之言;后文“兵强則不勝,木强則框”,即以兵、木之强的后果,具体申明“堅强者死之徒也,柔弱者生之徒也”的道...
04911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
04910
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矜”(jīn),矜夸,骄傲,自负。《正字通·矛部》:“矜,骄矜自负貌。”《尚书·大禹谟》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”,孔传:“自贤曰矜。”自矜,即自恃其能,矜夸自高之义。 ...
0497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明”虽通“名”,但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名”,而不作“明”。“名”、“成”(见下句)为韵107德篇校笺译评(二字皆入耕部);所以,不必改“名”为“明”。 又,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云:“...
04915
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器”。作“熱(简为热)”、“熟”者,皆为“勢(简为势)”之误。作“勢”,义尚不可通(当为“器”之假借。“勢”为书纽月部,“器”为溪纽质部,月部【...
04910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04913
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本有“則”字,义盛。“則”犹“故”也(见《经传释词》),表示结果,相当于今语“那么”。“其”,活用如己称代词。此二句言:代替大匠砍木头,那么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。意指国...
04912
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又,“上”、“尚”古通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篇》“今世上卜筮祷祠,故疾病愈来”,孙锵鸣补正:“上,尚也。”崇尚、尊崇或尊重之义。 又,王弼注云:“賢,犹能也。尚者...
04912

《老子》18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故大道廢,安有仁義;知慧出,安有大僞;六親不和,安有孝慈。”義【nǐai】、僞【nǐwai】,皆疑纽歌部;慈【dzǐe】,之部(古棣谓“慈入支部”,则误也);上古楚语歌之合韵(通语...
0499
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作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”,前一短语“人之所畏”,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词“人”和谓词“畏”之间,形成“之”字结构,这个“之”字结构作主语,“之”字不译,这一短语意思...
04913

《老子》55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含德之厚者,比於赤子:蠭煨蛇弗螫,攫鳥猛獸弗搏。”子【tsǐe】,之部;螫【ciǎk】,铎部;搏【pǎk】,铎部。铎部【ak】和职部【ek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故可旁转;职部【...
0495
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罗运贤、古棣之说甚是。应从古字作“竦”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立”,則為“竦”之省写,或為“竦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来纽,為双声假借)。帛书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皆校“立”為...
04812
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各本经文互异,省繁不一,今从帛书乙本。此“是以聖人之不病也”,是一承上启下之句。上文言“不知知,病矣”,这指的是一般世俗之人“不知而自以为知”,则为一种毛病(缺点)。此“是...
0486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张说是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作“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;《穀梁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注引作“兵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。此皆以“不祥之器”与“不得已而用之”句相连。 又...
04813
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各本皆夺“恒”字,今应从帛书本补。又,“保”、“寳”二字上古音同(皆为帮纽幽部)互通,然作“寳”,比“保”义胜,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寳”。又,“三寳”之“寳”,指“道”,亦可...
04815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晁氏依傅奕说从“常善救人”到“故无棄物”四句古本无,独河上公本有之;而奚氏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“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”,云今本脱此二句;蒋氏则谓《老子》原文究竟如何...
0488
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交”,皆也(吴澄注)。“焉”,兼词,同“于之”,相当于今语“在他(民人)”。此“焉”字不能少。此二句言:聖人以道临天下不傷人,一切神鬼敛迹,不敢为患傷人,因此天下相安无事...
0487
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曰”是,作“日”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下德篇》引并作“曰”,与帛书本同。刘文典《三余杂记》卷一谓“‘曰’当为‘日’,形似而误。”但据河上注看来,非“形似而误”...
0488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则是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职部)。张舜徽谓“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德’”。按:“得善也”句,帛书甲、乙本“得”字皆损掩;“得信也”句,帛书甲本“得...
04815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人多知慧,而奇物兹起”。帛书甲本作“人”,古棣谓作“民”,则失校矣。甲本出“知”字,王弼注谓“知慧”,傅奕本又直作“知慧”,可知应作“知慧”。“知慧”,涵...
04815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说不确。《老子》原本当如帛书甲、乙本。此二句是言聖人效法“道”,不自以為是天下的主宰(以其不為大),所以能成為天下的主宰(故能成大)。这一章的层次很清楚:先言“道”的特...
0488

《老子》34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道渢呵其可左右也,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則恒无欲也,可名於小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於大。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為大也,故能成大。”右【xǐwe】、有【x...
04814
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此二句言:正因為不居其功,所以就不会失去功绩。高延第谓“功成则退,不為外物重轻,人反以成功归之不去。”即得其旨。老子意思是“聖人”不居自己所建之功而自傲,所以反倒功绩长存。...
04814
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“善”,犹“好”也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云:“至下谓之地。”《礼论篇》云:“地者下之极也。”刘熙《释名》:“地,底也。”“居善地”,则言水好居下,如本章谓“居衆人之所惡”,即谓...
04813

《老子》41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上士聞道,勤能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弗笑,不足以為道。”前四句是交韵:道、道为韵,幽部;行、亡为韵,阳部。笑、道为韵,笑【sǐau】,宵部,道【deu】,...
048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