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各本经文互异,省繁不一,今从帛书乙本。此“是以聖人之不病也”,是一承上启下之句。上文言“不知知,病矣”,这指的是一般世俗之人“不知而自以为知”,则为一种毛病(缺点)。此“是...
0486
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各本皆夺“恒”字,今应从帛书本补。又,“保”、“寳”二字上古音同(皆为帮纽幽部)互通,然作“寳”,比“保”义胜,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寳”。又,“三寳”之“寳”,指“道”,亦可...
04815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张说是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作“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;《穀梁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注引作“兵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。此皆以“不祥之器”与“不得已而用之”句相连。 又...
04813
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徐说甚是。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为脂部),以事或物示人,显示,引申为标榜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...
0478
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成功”,敦煌庚本、敦煌辛本、馆本、卷子成疏等正同此,《老子》原本当如此二字。此二句与第二章文字有异,当為原文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為德施惠,不恃望其报也。功...
04712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損之又損”与“損之又損之”意同;但“損之又損”则文笔简约,当从。宋刊河上公本“又損”下无“之”字,但河上公注文(顾欢本注引),有“之”字。河上公注本句之义则较合经文之义。...
0479

《老子》68_音韵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弗與,善用人者為之下。”武【mǐwa】、怒【na】、與【ǐa】、下【xea】,皆為鱼部,四字押韵。“是謂不争之德,是謂用人,是謂配天,古之極也。...
0477
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大邦者下流也”。据日本东条一堂《老子王注标识》本王弼注经文云:“江海居大而处下,则百川流之;大國居大而处下,则天下流之,故曰:‘大國者下流也。’...
0475

《老子》57_08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之说是。《老子》下文所谓“聖人之言”,实际上是老子本人寄托之言。成玄英疏文就已指出:“老子自是聖人托伪谦之圣化,故《庄子》云‘寓言十九’也。”
04710
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则作“恒”。但此“恒名”之“恒”,义乃同“常”(《说文》:“恒,常也。”)。《文子》亦为先秦故书,而作“常”,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,乃因义同而通用也。 又,胡曲...
04713

《老子》43_04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不言之教”,其“不言”与孔丘的“无言”相近。《论语·阳货》记载:“子曰:‘予欲无言’。子贡曰:‘子如无言,则小子何述焉?’子曰:‘天何言哉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...
04710

《老子》05_音韵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”仁【nǐen】、仁【nǐen】為韵,仁字入真部;狗【ko】、狗【ko】为韵,狗字入侯部。此为交韵(即奇句和奇句韵,偶句和偶句韵)。...
0476
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同於德者,道亦德之”,王弼等本后几句衍作“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”楼宇烈云:“王弼注:‘言随(行)其所行,故同而应之...
0477

《老子》30_音韵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於天下。其事好還,師之所居,楚棘生之。善者果而已矣,毋以取强焉。”主【tǐwo】,侯部,下【xea】,鱼部,侯部【o】和鱼部【a】音近而旁转,侯鱼合韵,主、下...
0476
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侯王”,与“正”字自谐句中韵也。又,作“正”是。正,為准则、标准之义。黄生《字诂》云:“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,以某月為岁首,盖准此以為标的,故曰正。犹言斗柄...
0475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其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欲不欲”。“欲不欲”与“无欲”旨义虽通,但略有别。“欲不欲”从字面上讲,前“欲”,义为“要”,即与《玉篇》所谓“愿也”义通,属能愿动词。“不欲”即...
04713
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朝甚除”:“朝”(cháo),陆德明谓“直遥反”,指朝廷宫殿。“除”,有以下几种解释:(1)洁好、整洁,如王弼等注;(2)完美,如陈懿典谓“朝廷虽甚美”是也;(3)除去,开也,...
0477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“足”作“可”,为误。又,《庄子·天道篇》云:“夫帝王之德,以天地為宗,以道德為主,以无為為常。无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;有為也,则為天下用而不足。故古之人贵夫无...
04712
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云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其德有餘”。《韩非子》如此文字,说明韩非所见先秦故本作“有餘”而不作“乃餘”。帛书乙本同《韩非子》,不误也。古棣认为作“乃餘”,但在译文时,却又译为“有餘...
0478

《老子》67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天下皆謂我大,大而不肖,夫唯不肖,故能大。若小,久矣其細也夫。”大【dāt】,定纽、月部;大【dāt】,定纽、月部;二字為韵。肖【sǐau】,心纽、宵部;肖【sǐau】,心纽、宵部...
0476
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有欲者”不误也,“欲”当為本字。帛书甲、乙本前经文亦有“有欲者”(见《道篇》)。况且帛书甲、乙本前文尚有“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”(见《道篇》),而通行本第一章亦有...
0476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邦”说是也。唯古棣谓首先指出“作‘國’乃汉人避刘邦讳所改”者是明人焦竑,其实,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吴澄(见上引文)。古棣误也。又:“丰”,河上公注、唐玄宗疏为“豐厚”,成...
04712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经文作“此三者”,譣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此三言也”,虽文稍异,然其义同,且“此三言”指上文“三絶”,文谊亦坐实,故“此三言也,以為文未足”為原经文无疑。徐梵澄谓:“‘此三...
04714
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毕、刘、蒋三人之说甚是。帛书甲、乙本“長短之相刑也”,用“刑”字假“形”字,而不作“較(简作较)”。“刑”、“形”古多通假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耕部),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...
04711
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许抗生已改初版误说,其著《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》新版已校改为“博”。古棣说不足为据。“普”、“溥”、“博”三字义通。河上公即注云:“人主修道於天下,不言而化,不教而治,下之应...
0475
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“以”,动词,用,使用。《玉篇》:“以,用也。”《尚书·梓材》:“以厥庶民。”孔传:“言当用其衆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。”孔颖达疏:“以,用也。”王弼注:“以,用也。皆欲有...
04714
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俞说是。帛书甲、乙本正无“敢”字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毋以取强焉”(陈鼓应说甲、乙本同作“毋以取强”,则校误)。毋,通“不”,否定副词。《墨子·天志篇》引《诗》云:“毋大声以色...
0476
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言有、无,難、易,長、短,高、下,音、聲,前、後之类,皆以相对而存在,且皆相互依赖,彼此转化,含有辩证思想。
04714

《老子》10_03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“脩”,上古心纽幽部【sǐeu】;“滌”(“涤”的繁体),定纽觉部【dieuk】,陆德明谓“徒历反”;幽部【eu】和觉部【euk】,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,故觉幽通韵。因此“脩”、“滌...
04715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沕”(mì),潜藏,隐没。《集韵·质韵》:“沕,潜藏也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袭九渊之神龙兮,沕深潜以自珍。”裴骃集解引徐广曰:“沕,潜藏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张晏曰...
046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