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70_音韵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吾言甚易知也,甚易行也;而人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。”知【tǐe】、知【tǐe】为韵,知入支部【e】;行【xean】、行【xean】为韵,行入阳部【an】。此为交韵、富韵(因有虚字脚)...
02714
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婴兒”,即“赤子”,比喻最真朴者。此两句谓恒常的自然德性不会離开,就可回歸到像婴兒般的柔软真朴而富有生命力的境界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德常在,不復離於己,当復歸志如婴兒,...
0447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河上公以聞道者“情欲”消損為说,则合《老子》原旨。老子认為求學者,學习政教礼乐;这样,情欲文饰,日以益多,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会出现坏事。聞道者,则与之相反,他们由于學道,情...
04314
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谓“植”为“持”字之别构,则误。“植”(zhì),《集韵》谓丈里切。上古为定纽之部字,拟音【dǐe】,其义,《集韵》谓“持也”。“持”(chí),《广韵》谓直之切,上古亦为定...
05412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蒋锡昌说是也。苏辙云:“‘狀’,其著也;‘象’,其微也。‘无狀之狀,无象之象’,皆非无也。”吕惠卿云:“象者,疑於有物而非物也;物者,疑於无物而有物也。”此皆工於语言,形容...
05314
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无“孰能”二字,作“安以動之,徐生”,同上句“濁而静之,徐清”一律。“安以動之,徐生”,谓:安静的东西使它运動起来,慢慢就会产生变化。陈鼓应说:“在长久沉静安定...
04514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奇”是,作“其”为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群纽)。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,“奇”、“正”是古代兵家研究制敌取胜的一种理论。“正”指一般的、正常的制敌取胜之术;“奇”指特殊的、变化...
0519
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眇要”。“眇(miào)”,微小、微妙之义。《说文·目部》:“眇,一目小也。”沈涛《说文古本考》:“《易经·履卦》释文引作‘小目’,盖古本作‘...
04615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損之又損”与“損之又損之”意同;但“損之又損”则文笔简约,当从。宋刊河上公本“又損”下无“之”字,但河上公注文(顾欢本注引),有“之”字。河上公注本句之义则较合经文之义。...
0479
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并重“生”字,是也。下文“以其生生”即承此句“生生”而言。今帛书本作“而民生生”,正与傅、范、《韩非子》合。或云“有两‘生’字,分属上下句...
05112
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奚”犹“何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然《老子》原本作“何”而不作“奚”。“何以”,即“以何”,介宾结构,宾词前置,译为用什么,凭什么。又,“兹”犹“哉”也,“兹”与“哉...
04212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“大”(tài),后来写作“太”。江沅《说文释例》:“古只作‘大’,不作‘太’。《周易》之‘大极’,《春秋》之‘大子’、‘大上’,《尚书》之‘大誓’、‘大王王季’,《史记》、...
0415
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失”非也(“亡”與“病”为韵,作“失”则失韵。作“失”者,当是传抄者机械地以“失”與“得”相对而臆改。观《老子》书,在不害义的前提下,总是力求协韵的)。但“亡”即为“失...
0439
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“以”,动词,用,使用。《玉篇》:“以,用也。”《尚书·梓材》:“以厥庶民。”孔传:“言当用其衆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。”孔颖达疏:“以,用也。”王弼注:“以,用也。皆欲有...
04714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以上八说,都不确当,盖未得老子之真义也。《老子》此处之“爽”,為楚方言。《楚辞·招魂》云:“厉而不爽些;”王逸注云:“厉,烈也;爽,败也。楚人名羹败曰‘爽’。··(言)其味...
04611
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昆”,“昆”,同谊。《说文·日部》:“昆,同也。从日,从比。”段玉裁云:“从日者,明之义也,亦同之义也;从比者,同之义。今俗合同曰浑,其实当用昆、用。”徐铉...
05611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蒋氏、马氏、古棣之说非也,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“字”上并无“强”字。古人為求上下一律,即因下句“吾强為之名曰大”,而在本句“字”上增一“强”字,而致误。“字”、“名”义不相同...
0358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之说甚是。“既”,本义是食尽,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释》:“契文象人食已,顾左右而将去之也,引申之义为尽。”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既,尽也。”即完尽之谊。執道不失,天下歸之。樂...
04411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当有“而”字。有“而”义顺,并且强调了“我无為”与“民自化”、“我好静”与“民自正”的因果关系。“而”即“则”、“就”之义。《庄子》引文有“而”字,帛书本有“而”字,证明《...
02515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聾(简作聋)”,乃為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六云:“耸、,聾也。半聾,梁、益之间谓之‘聹’;秦、晋之间听而不聰,闻而不达谓之‘聹’;生而聾,陈、楚、江淮之间谓...
0276
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此句今本多异,诸家训释亦不同,难以适从。今据帛书本作“朢兮其若无所止”。“朢”则为“望”的古体,义为远视茫茫不清(见前校笺文)。帛书释文读“朢”为“恍”,义为恍惚,形容幽远...
04911
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这些注释,都在说明“美”、“惡”的事端或概念,皆乃相因对待而生也。又,“美”与“丑”為对言(语言学上叫反义词),此处“惡”,当注释為“丑”,(同理,下“不善”当注释作“惡”...
0527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承上文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”而言,前文既谓“聖人”,此处即不当重复。上文两處作“民”字,此两句中亦应作“民”而不应作“人”。“...
0446

《老子》12_音韵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五色使人目盲,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,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,五味使人之口爽,五音使人之耳聾。”盲【mean】、狂【gǐwan】、方【pǐwan】、爽【fǐan】為韵,此四字皆入阳部;聾【lon】...
03915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9_水海

水海按:钱钟书、陈鼓应说是也(参看后文“述评”一节)。古棣对《老子》原旨理解有误,故不从。
0505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驳刘师培、易顺鼎所持“‘出於’误入注文说”,很是有力;但是谓“‘无有’者无形之道也,‘无間’者有形之物也”,也似牵强。老子在这里使用的“无有”的概念,不同於“无名”和...
0465

《老子》74_音韵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若民恒且不畏死,奈何以殺愳之也?”死【sǐei】,脂部;之【tǐe】,之部。脂、之為邻韵,可以合韵。上古楚音脂、之读音相近,可相押。顾炎武把脂、之都放在第二部。所以,死、之押...
03511

《老子》32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道恒无名,樸雖小,而天下弗敢臣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天地相合,以俞甘露。民(人)莫之令,而自均焉。”名【mǐen】、臣【zǐen】,賓【pǐen】为韵;名【mǐen】,耕部,臣...
0496
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句句末当有“也”字,傅奕本由项羽妾墓本等校勘而来,亦有“也”字。又,《老子》原本后句句末当有“焉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为战国古本,即有“焉”字。实非后人“...
02914
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于说是也。帛书乙本作“善始且善成”,语意足,乃《老子》原文也。又,“夫”(fú),发语词,用于句子开头,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,不译。“唯”(wéi),副词,表示动作行为的...
03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