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体道自然,故不可得而貴。洗然无滓,故不可得而賤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作‘與兮’,臧疏、罗卷、易州、磻溪、馆本、赵并无‘兮’字,下同。弼注曰:‘冬之涉川,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。’则王作‘豫然’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作‘豫兮其若冬涉大川’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河上公作‘醇醇’,《意林》引作‘湻湻’,柰卷同河上。王羲之与此后(景龙碑)同。醇、淳古通用···又,敦、遂二本作‘蠢蠢’,《说文》‘蠢,动也’。又重言形况字,《左传·昭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其次親之,其次譽之’,馆本、范、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易州、磻溪、臧疏及《治要》引并不重‘其次’二字。宋河上本作‘親之譽之’,然譣注曰:‘其德可见,恩惠可称,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”。“慈”是三宝之首,老子在这里讲的是行“慈”在用兵方面的社会效果,强调守“慈”,戰則勝,守則固,可见守“慈”的重要意义。《孙子兵...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若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加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”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云:“抗,舉也;若,当也。”是知王弼本“若”、“加”两字两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寂兮寥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进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是果而勿彊’,范、吴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,‘彊’字同此。磻溪‘彊’作‘强’,赵(秉文)同。彭、白、张之象、赵写无‘是’字。石田羊一郎作‘是謂果而彊’。”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前句损掩一“為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全損,《乙本释文》校补為“无為而无不為也”,许抗生校为“无為则无不為”,皆不合《老子》本义(见下文笔者校注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唐韩鄂《岁华纪丽》引作‘民莫之合而自均’,‘令’疑‘合’字之误。‘莫之合’,即听其自然之意也。言天地相合,则甘露自降,若民则莫为之合,而亦且自均,极言无为之效耳。”
《老子》51_08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范说是也。“玄”,幽深、奥妙。《说文》云:“玄,幽远也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玄,胡渊切,幽远也,妙也。”“玄德”即幽深、奥妙之德。古棣谓:“‘玄’训远,取玄祖之‘玄’义,故‘玄...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生而不有’下两句与二章文同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引‘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’,同此。顾本成疏:‘故施為利物,亦无思造之可恃也。’又,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成疏:‘為而不恃,長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5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妨’,伤也。‘難得之貨’,谓赵璧隋珠、珍贵金银珠玉等物。心贪意欲,不知厌足,则行伤身辱也。”成玄英疏云:“佳丽之物,贪著爱玩,為生死之因,于脩道行中大為妨碍。”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范应元、易顺鼎等人之说是也。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朘怒”。河上公本作“峻”,其注云:“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阴作怒者,由精气多之所致也;”其注出“作怒”二字。而成玄英疏云:“峻,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若浴”,损掩“滋兮其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“呵其”;“浴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改為“谷”。乙本作“滋呵其若浴”,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;《乙本释文》校改“浴”為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5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盖牝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。故静為君,而常处于下,则足以勝牡矣。故曰‘以静勝牡,以静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奥’,一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5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上善之德,其一就是‘言善信’。商鞅变法,首在于立信。孔子说:‘民无信不立。’(《论语·颜渊》)已失信于人,必然人不我信。所以信不足,于是有不信。”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顾本成疏‘奚,何也;’《意林》诸本引并作‘何’。”水海按:成玄英本“何”作“奚”。
《老子》6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“谷”皆作“浴”,今校为“谷”,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即校为“谷”。今从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本。李道纯本作“故為百谷王”,他本作“故能為百谷王”。朱谦之云:“百谷王,谓为百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我獨若閔閔’,古本與傅奕本作‘閔閔’,莫昆切;有训作‘昏昧不分别’者;河上公及诸家并作‘悶悶’,音同,又省‘若’字,韩文公《古赋》有‘獨閔閔其曷已兮,凭文章以自宣;’...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作為哲人的老子,自我称述说: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終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根据其显现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啊!这是由于普遍性寄寓于个别性,个别性体现着普遍性。万事万物,...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5_顾广圻
顾广圻云:“傅本及今《德经》皆无‘為’字,‘事’皆作‘器’,《经典释文》作‘器’。按:《韩非子》自作‘事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张嗣成、张之象作‘失者,同於失’。臧疏作‘失者,同於失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李道纯本“昆”作“混”,“地”作“而”,谓“有物混成,先天而生”。其他诸本皆作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。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。帛书乙本前句“隅”假作“禺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后句同此。严遵《道德真经指归论》前句作“大方不矩”,而《道德真经指归》经文作“大方无隅”。其他诸本前句皆与此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襲’,承也,用也,即结叹常善聖人利物无棄,可謂承用聖明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雖知大迷’,‘知’去声。”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''契',苦计反。'