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故”、“也”、“曰”三字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成玄英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无“之”字,作“道出言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虞世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翕’,與奕同。···按古无‘噏’、‘偏’二字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‘歙,缩鼻也。’‘歙’有缩义,故與‘張’为对。顾欢因之亦得閉塞之义矣。‘翕’古文字,少通...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5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耳主听,聽以察物,希则概而有间,非聽所聞,故名曰希,‘大音希声’是已。”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“不可得而親,亦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亦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賤”,旨指“知道之士”所达到“玄同”的境界超出了“親”、“疏”、“利”、“害”、“貴”、“賤”的...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6_梁启雄
梁启雄云:“‘···众人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,曰:孰知其極。’‘極’字,指道理‘深大’、‘阔远’的究竟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其次親之譽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作“聲”(為“聖”之音假,二字皆為书纽耕部),无“而”字,“倍”假作“負(简作负)”(二字皆属并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“聖”省作“取...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2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愚’作‘娱’。”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,□□不□”,前句全损,后句损掩仅存一“不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同此两句,与帛书乙本合。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傅奕本‘始’作‘首’,下有‘也’字,则为‘前識者,道之華,而愚之首也’。帛书末句‘而愚之首也’,世传本多同王本作‘而愚之始’,唯傅奕本与帛书同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亦作‘而...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‘吾强為之名曰’字下,有‘大’字,漫漶不明,当据他本补之。又此句各本无‘强為’前‘吾’字,疑衍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作‘禄禄’,各本作‘琭琭’。‘若’字,范同此,各本作‘如’。《御览》五十一引作‘落落’,各本作‘珞珞’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曰:‘不碌碌如玉,落落如石,’注曰:‘此老...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徐大椿本“約”、“結”二字字序误倒,当改。帛书本作“纁約”,“縲(mò)”,“纆”的异体,繩索之谊。《说文·系部》:“,索也。从系,黑声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字从‘墨’。”《玉...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张嗣成、吴‘凡’字同此,易州、罗卷作‘夫’,各本并作‘故’。譣王弼注曰:‘凡此诸或;’则王亦作‘凡’,今作‘故’者,后人据别本改之矣。按:此文‘噤’、‘吹’,‘强’、‘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6_王弼
王弼云:“玄也者,取乎幽冥之所出也。”(《老子指略》)又注云:“玄者,冥默无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。不可得而名,故不可言同名曰玄。而言同謂之玄者,取于不可得而謂之然也。不可得而謂之然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(景龙本)‘久不盈’,各本作‘或不盈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同御注,林(希逸)‘人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应无‘也’字,此乃格律诗,各句加‘也’字就散文化了。··‘也’字于义并无必要,于韵则嫌累赘,是知老子作此诗必不加句尾虚词‘也’字。劳健也认为不应有‘也’字:‘此章纯是韵语...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满堂’,古本作‘满室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说”作“閎”,“冬”作“終(简作终)”,“勤”作“堇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,乙本作说,通行本作兑。字当训穴,古书或作閲。此疑是閲字之误。”《甲本释文》本则校为...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1_阴符经
《阴符经》云:“治国之术百数,其要在清静自化。”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曒’,河、王、傅、范并作‘皦’,敦煌丙本作‘皎’。毕沅曰‘皦或作曒,从日者非也’,按毕说非是。辨见一章‘常有,欲以观其徼’句下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4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无物之象’承上句‘无物’言,不当在‘无狀之狀’下。‘无物之象’即‘无狀之狀’,即‘恍惚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之不善也,何棄□有”,前句有一“也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人之不善,何□□□”,后句损掩“棄之有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:‘有孝慈’,按:‘慈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子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过去解此经文,皆把‘為无為,事无事,味无味’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,即所谓‘為所无為,事所无事,味所无味’。果真如此,则同下文‘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’语谊全不相应,故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同河上作‘純’,苏灵芝书亦作‘純’。作‘純’为是。陆德明曰:‘沌,本又作忳。’‘沌’、‘忳’并非也。河上公作‘衆人昭昭’。王弼无‘皆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矣”,盖《老子》原本如此。《吕氏春秋·别类篇》前二句作“知不知,上矣”,“尚”、“上”古通。可知《吕氏春秋》同帛书本,《老子》原本并无第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0_吴澄
吴澄云:“前章‘道之為物’,物谓德也。此章‘有物混成’,物谓道也。‘混’,‘渾’通。‘混成’,谓不分判而完全也。‘先天地生’,首章所谓‘天地之始’,四章所谓‘象帝之先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處其薄’;又荣注:‘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’;是成、荣二本‘居’并作‘處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