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作“為雌”是也。纪昀校聚珍本《老子》亦云:“按王注义‘无’似作‘為’。”道藏王弼本、集唐字本、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王本经文亦作“為雌”,虞世南本亦作“為雌”,与帛书乙本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(蒋锡昌)此义甚迂折,不切情理。这里的‘有’、‘无’,乃是接续上文言之,当属同谊。二‘之’字,于此可视作语中助词,无义;作代词,难通:‘有此三者以為利,无此三者以為用’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若可寄天下’,纂微作‘則可以託天下’,程‘若可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4_高亨
高亨云:“马叙伦曰:‘悠本字疑当作。’亨按:马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,嗼也。’嗼为不言或无声之义,单言‘’亦然。古书恒以‘寂’字为之,‘寂’正字作‘宗’。《说文》:‘宗,无人声。’重...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慎終若始,則□□□□”,后句损“无敗事矣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故曰:‘慎冬若始,則无敗事矣。’”“終”作本字“冬”,“故”后有一“曰”字,似...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3_王道
王道云:“‘行’,当作‘形’。‘贅形’,形之附贅者,骈拇之类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枉’,音往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善用仁者為下’,各本‘仁’作‘人’。御注、王弼作‘為之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4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姚鼐以此句属上章,而下节亦通為一。”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所谓‘天之道,损有餘而補不足’,这正是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,都是统一的,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,又都具有同一性。例如,昼夜交替、暑往寒来等自然现象,从直观看来,它...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'以其无□易□□',损掩'以'和'之也'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无句首'以'字,句末'也'作'矣',谓'其无以易之矣'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王弼本、武英殿刊王弼本、熊刻...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勿或败之□□,□之而散”,“勿”为“物”之假借,“散”为“损(简作损)”之或体(古汉字形旁“手”可与“支”互用,如“扶”《说文》古文写作,“播”古文写作,皆可证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'敦、遂、景三本句首有'故'字,'徹'敦本作'撤',遂本作'轍'。'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1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果而勿强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达真、陈、清源并上有‘是’字,黄、程上有‘是謂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无在於一,而求之於众也。道视之不可見,听之不可闻,搏之不可得。如其知之,不须出户;若其不知,出愈遠愈迷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以悲依立之”,“哀”假作“依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,为双声叠韵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作“殺□□,□□□立□”,前句损掩“人衆”二字,后句...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孩之”二字,帛书乙本全损。今据河上公本补。严遵本“孩”作“駭”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...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此言人本可得生,而反動至死地者,约其分数,亦十人之中有三人也。上两种就普通之人言之,此则就富贵之人言之。”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知’作‘自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道藏王弼本作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。譣谊,藏本为长,当据改正。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,言圣人既知萬物之母为道,復知道之子为萬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7_培真
培真云:“‘五色使人目明’的‘明’字,帛书甲本如此,切合文意。其余诸本皆為‘目盲’,似与文意不符,故本文取用‘目明’而不用‘目盲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據鳥孟獸弗捕”,“據”为“攫”之音借(“據”,上古见纽鱼部,“攫”,见纽铎部,鱼铎可对转通韵,故上古二字双声叠韵,可同音假借),“孟”为“猛”之音借(上古...
《老子》13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失”后的“之”字;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·集解》引‘好静’句,及《老子列传·索隐》引‘无為’二句并同此(王弼本)。《汉书·曹参传》颜注引‘我无為民自化,我好静民自正’,并无两‘而’字。《...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曰”字,今存通行本唯傅奕本有此字,他本皆无。此“曰”字乃承前领下之要字,它承前文“强為之容”,领起下述七个排句,皆谓“善為道者”的行表和仪态,这七个排句,...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3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其民缺缺’,一本‘缺缺’作‘觖觖’。此并从《淮南子》及王弼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