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损掩一“道”字;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注’,乙本同,通行本作‘奥’。按:‘注’读为主,《礼记·礼运》:‘故人以为奥也’,郑注:‘奥,犹主也。’”严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0_张煦
张煦云:“林、葛、赵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’。吕作‘人之所教,而我義教之’。苏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苏本作“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”。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五味’,酸、咸、甘、辛、苦也。‘口爽’,‘爽’,差也。河上云:‘亡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前句帛书甲本“闚”作“規(简作规)”,乃同音假借,乙本作“不規於□□知天道”,“規(規的异体)”亦为“闚”的借字,“牖以”两字损掩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王羲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知不知,上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知而不知,尚矣’。王本文谊不显,当据《淮南子》为正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文子·上仁篇》作‘涣兮其若冰之液’,疑《老子》古本作‘液’。‘將釋’二字,系后人旁记之词,校者用以代正文。”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3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知止,知道道之所在,不要因有名而忘忽(乎)道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‘在止於至善,知止而后有定。’朱注:‘止者,所当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也。知之,则志有定向。’”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祺’,彭、臧疏作‘祆’,宋河上、白、吴作‘訞’,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作‘妖’,赵写作‘媛’,馆本作‘話’。按:‘奇’借为‘衺’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''徹',李直列切,法也,通也。'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处之“梡”,则為“完”之音假,并非“患”之同音假借。这反映的是老子本人曾经受过“完刑”的重要文句,不当校為“患”,详见前文。此处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,亦不能倒而言之...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吴说非是。此语正是上四语的哲理概括,他本句前有'故'字者,亦可看出一些端倪。此句表面意思即谓'正话反说'。高延第云:'受國之垢,即國君含垢也。受不祥,即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也。至...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穀梁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注:‘兵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;’所引与《文子·上仁篇》同,惟少一‘者’字耳。此语如為‘夫佳兵者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’之约引,則自‘物或惡之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昧’,陆梅对切,李莫佩切,昏昧也。‘纇’,河上作‘類’。‘進退若道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、程此句并在‘夷道若纇’上。”按:彭耜刻本误刻“進道若退”为“進退若道”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常有司殺者殺,而代司殺者殺,是代大匠斵’,六朝残卷无第二、第四‘殺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殺’作‘煞’,‘而’作‘夫’,无第四‘殺’字,(卷子成疏)‘斵’作‘斲’,馆本...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言:正因為不居其功,所以就不会失去功绩。高延第谓“功成则退,不為外物重轻,人反以成功归之不去。”即得其旨。老子意思是“聖人”不居自己所建之功而自傲,所以反倒功绩长存。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按:‘觀’下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有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白、彭同此(傅奕本),磻溪无‘故’字、‘矣’字。范‘於’作為’,古音‘於’、‘為’相近。易州无‘故常无欲,可名於小矣,萬物歸之而不知主’三句,罗卷无‘故常无欲’四字...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、卷子成疏、磻溪无‘无’字。《晋书·裴楷传》:‘楷曰:損有餘以補不足,天之道也。’盖本此文,则裴本‘而’作‘以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’,《谷神子》两句倒转。‘攫’,开元、易州本作‘玃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1_校勘
二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作“金”,“正”作“定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枉”假作“汪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阳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...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有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’。按:各本作‘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’。语意不明,显有缺夺,今据帛书乙本补正。此言人君为众人之所畏,人君亦不可不畏众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1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民多技巧,奇物滋起’,河上公古本如此,今河上公本‘技’作‘伎’,乃‘技’的异体。有的传本,‘民’字作‘人’,王弼本亦作‘人’。王注‘民多智慧,则巧伪生’,据注可知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學而能者,自然也。喻於學者過也。故學不學,以復衆人之所過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翕之’,河上作‘噏之’;王弼作‘偏之’;简文作‘歙之’,又作‘給’。‘必故’,各本作‘必固’,下三句皆然。”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诸家之解,各持己见,莫衷一是。我认为《老子》此处用“紛”,乃是楚方言意义的“紛”也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十云:“紛,怡喜也。湘潭之间曰紛怡,或曰巸已。”敦璞注:“巸已、嬉怡二音。...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故必貴而以賤為本,必高矣而以下為基’,以上两句,其他诸本皆作‘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’,文句简练,疑为后人修饰而成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11_王雱
王雱云:“至德之世,民尽其性,六親非不孝慈,而孝慈以为常,故无孝慈之名。今尚存慈而尊之者,更因六親有不和故也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8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无此句。”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苏‘處’作‘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同御注,林(希逸)‘人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