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赵‘芻’作‘爹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功成不居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程并作‘功成不名有’;司马‘成’下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‘啓闔’,王本作‘開闔’。按:‘啓’、‘開’二字之别,系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,而改‘啓’为‘開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4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‘夸’即‘匏’之省文。《尔雅·释乐》疏云:‘瓠,匏也。以匏为底,故八音謂笙为匏。”则笙亦得称匏。《释名·释乐器》:‘竹之贯匏,以瓠为之,故曰匏也,竽亦是也,其中汙空,以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出言”,诸家基本无异义,今不论。至于“道”前“故”字,绝不能无。此句确與上句非因果关系,但却为反比关系(見上文引严復语)。所以“故”字“猶但也”,转折连词也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9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旧钞河上本作‘何謂寵辱?’诸王弼本作‘何謂寵辱若驚?’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潘静观本改‘據’为‘攫’,与敦、遂、范本无‘不據’二字,均非。按:‘攫’字,唐玄宗《御注道德真经疏》作‘玃’,乃‘攫’之别构。傅本作‘攫’是。《说文》‘攫,爪持也’;《...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終日號而不嗄’,‘嗄’一迈反,气逆也;又于介反。‘而声不嗄’,嗄当作‘噫’。”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:“‘而疏’句,柰卷有‘亦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天下□□諱,而民彌貧”,损掩“多忌”二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诸本作‘亦’字,唯张系(天)师及陆先生本作‘之’字。然‘之’、‘亦’二字相似,故误作‘亦’字,今用‘之’为是。言非此鬼之不傷物,但为聖人以道莅天下,能制伏邪恶,故鬼不复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公能王’,邢州本作‘公能生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彭及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注引有‘也’字。各本及《文选·皇太子释奠会作诗》注引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5_吕吉甫
吕吉甫云:“聖人知天下之乱始于迷本而失性,惟无名之樸為可以镇之。‘絶聖棄智,絶仁棄義,絶巧棄利’,乃所以復吾无名之樸而镇之也。夫‘絶聖棄智’、‘絶仁棄義’,则不以美与善累其心矣。‘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11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事当垂成,人情易放,精力多疲,稍有疏忽,必致危殆,弃其前功。官怠於有成,病加於小愈,祸生於懈惰,比比然也。当加意保持,忽至幾成而敗。《庄子》所谓视其后者而鞭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愚”假作“禺”(上古二字皆为疑纽侯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范应元本“我”下有“獨(简作独)”字,“也”后有“哉”字,作“我獨愚人之心也哉!”...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首句‘捨’字同此,馀作‘舍’,无三‘其’字。易州、卷子成疏作‘捨’,馆本作‘赦’,各本作‘舍’。罗卷第一句‘捨’字作‘釋’。‘釋’、‘舍’古通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言有君,事有宗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各本作‘言有宗,事有君’,疑此处误。”帛书乙本作“夫言又宗,事又君”,“又”为“有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,《乙...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’,按:《永乐大典》无‘樂’字,下二句同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繡呵繆呵”,“蕭(简作萧)”假作“繡(简作绣)”(上古二字皆為心纽幽部),“呵”為“兮”之时译,今复原;“漻”假作“繆”(上古二字皆為幽部);帛书乙本“兮”时译為...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丈夫,君子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忠信之厚,而不處其薄;處其道之實,而不處其華。盖知仁義禮其末必至于亂,不如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侯王’,古本作‘王侯’,下同。‘天下貞’,一作‘正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‘逝’字上有‘大曰’二字,缺泐不明,当据他本补之。磻溪、楼正亦作‘返’,同景龙碑。返者,夫物云云各归其根也。盖形容道体,大不足以尽之,故名之曰逝。《广雅·释诂》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人生存有命,则诸节柔弱;及其死也,则骨肉堅强。草木之类,生时软脆;及其死也,条柯枯槁。所以生而柔软者,和气存也;死而堅强者,和气离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20_吴澄
吴澄注云:“用兵示弱者,谋深而工,敵輕而玩之,故勝。恃强者虑浅而骄,敌惧而备之,故不勝。兵法始如处女,敵人开户,示之,弱也;后如脱兔,敵不及距,則能勝之矣。”水海按:谓用兵恃强而骄...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7_吕惠卿
吕惠卿云:'天下之物,唯水为能。因物之曲直方圆而从之,则是柔弱莫过於水者也。而流大物,转大石,穿突陵谷,浮载大地,唯水为能,则是攻堅强者无以先之也。'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“復歸於无極”,“无極”,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境界,这里指“道”。王弼注云:“不可穷也。”谓道大无外。成玄英疏云:“无極,道也。常能弃(应為‘知’)明守暗,其德不差忒,復我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1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制’作‘制’。‘無’,今王本作‘不’,与御注、景福二本同,《释文》出‘無割’二字,知王本作‘無’,今据改。景龙本、敦煌本均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。”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身,内也,实也;名,外也,宾也;孰,谁也。世人皆求外丧内,贪名丧实,何者?夫令誉芳名本为身也,身既为名,身死名竟何施?老君愍兹颠倒,故覆云名之與身谁是汝親乎?而汝贪名...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10_古棣
古棣云:“朱先生此说,如謂景龙碑确实作‘以道作人主者’,则是;如以此来改《老子》则非。据吾所见,传世各本以及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‘以道佐人主者’(帛书无‘者’字,以有‘者’字于义为长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