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乙本为‘其德乃博’,今从乙本。傅奕本为‘其德乃溥’。博,广也。溥即普也。河上公本作‘其德乃普’,两义相近。”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取天下者,谓得民心也。四十八章‘所谓取天下者当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也。’证之以《荀子·王制篇》曰:‘成侯、嗣公,聚敛计数之君也,未及取民也。子产取民者也,未及...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河上公注曰:‘谓得道之君也。’则‘善為士者’,当作‘善為上者’,故以得道之君释之。‘上’与‘士’形似而误耳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7_刘清源
刘清源云:“又其次则‘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’,故侮之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我,老子自称,言我抱道含和,獨能泊然安静,於彼世间有为之事,情欲等法,略无形兆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沌沌兮’,‘沌’,杜本切,如‘浑沌’之沌,冥昧无所分别也,作平声读,亦与《庄子》‘愚芚’之芚同,谓无知也。昭昭已明,俗人皆以有知为智,我獨无知而愚也。”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6_高亨
高亨云:“《庄子·骈拇篇》:‘骈拇枝指,出乎性哉!而侈於德。附贅县疣,出乎形哉!而侈於性。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,列於五藏哉!而非道德之正也。是故骈於足者,连无用之肉也。枝於手者,树无...
《老子》67_11_校笺_04_王卡
王卡云:“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强本‘舍’并作‘捨’。影宋本(宋刊河上公本)无‘其’,据道藏本补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舍其後己,但为人先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按:十四章‘听之不闻,名曰希’,是‘希’即无也。四十三章‘天下希及之’,希及之即无及之。七十四章‘希有不伤其手’,希有即无有。則此文希言即无言也。‘自然’即‘道’,‘希...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5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王弼注曰:‘故有知之人,不得不知之也;’疑王本‘无知’作‘有知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、宋河上、柰卷、赵、张之象、磻溪‘惟’并作‘唯’。范‘成’上有‘善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曰善貸故曰善成。’则王作‘善成’。《宋书》谢灵运《山居赋》自注及《类聚》六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、蒋锡昌谓“其”上脱“以”字,其说非是也。蒋氏以他句类比云“其”上应有“以”字,不足為证。帛书乙本“其”上即无“以”字;蒋锡昌所引成、荣引经文“其”上亦无“以”字。高...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''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',一上有'故',无二'之'。'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“不貴貨,使民不盗”,虽可与上两句对称,但老子為文,未必尽求骈偶。“難得之貨”四字连用,六十四章、十二章皆有成例。又二十七章王弼注:“不贵難得之貨则民不為盗”,即引此章经文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咎,殃咎也。夫贪冒之雄,欲心增侈,得之不已,而又求之,非道得之,则不旋踵自招殃咎,不亦宜乎?可欲,谓欲而未得,初起贪心,罪轻於禍,不知足者,得而更须,禍重於罪。莫甚於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果而勿矜’以下五‘而’字,当读如‘於’字。人方果於彼,我独果於此也。‘矜’,自恃也。‘伐’,夸大也。‘驕’,恣肆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朝甚除’,‘除’借为污,犹杇之作塗也。诸家以除治解之,非也。‘倉其虚’,‘虚’借为虧,《说文》:‘虧,气损也。’或借为空。”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善建者不拔”,按《韩非子》的解释,即能建立起取舍的准则,而不被外物(玩好之物)所诱惑的,就叫做不拔。韩非认为清静寡欲就能有取舍准则。魏源之说则本于韩非。古棣认为,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馳騁世务,耽著有為,如彼田獵,唯求杀获,日以心斗,逐境奔驰,静而思之,是發狂病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之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用不可既”。敦煌丁本作“用不足既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猛獸’,兕虎之类;‘攫鳥’,鹰鸇之属。‘搏’,击也。”
《老子》56_05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、陈鼓应说是也。奚侗谓“玄同”犹云混同,此则与“和光同塵”义重,故不确。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0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颜延之《庭诰》文用此文,作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此文以‘美言’与‘美行’对文,又‘尊’、‘人’二字,‘尊’文部,‘人’真部,此文、真通韵,宜从《淮南子》。”水海按:朱氏从俞、奚之说,而将景龙碑经文断作“美言可以市尊,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6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道隐于无形,名生于不足。道隐于无形,则无小大之分。名生于不足,则有仁義、智慧差等之别。仁者,有所爱也;義者,有所别也。以其有爱有别,此大道之所以廢也。智者,知也;慧者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成’字,古本。凡事从小成大,由近至远。有為者敗其自然,執着者丧其本真,故私欲自无而有,从微至著,去道日远,以召祸亂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8_奚侗
奚侗云:“‘遺’,借为‘匱’,不足之意。《礼记·祭义》‘而穷老不遺’,《释文》‘遺,本作匮’,是其证。”于省吾曰:“按‘遺’应读作‘匱’,二字均谐‘贵’声,音近字通。《广雅·释诂》...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犬’作‘狗’。‘國’字,《魏都赋》注引作‘里’。‘犬’字,潘,柰卷、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及《治要》引作‘狗’,《经幢》作‘猫’。‘聲’字,磻溪作‘音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有“為”字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為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正与帛书本合。又,“成事長”与“成器長”,文异义亦有别,然斟酌之,作“成事長”较为合谊。这里,“成器長”、“成...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用兵有言’,古本下有‘曰’。‘用兵有言’,古兵家有此言也。”水海按:朱谦之据此谓“用兵”上应有“古”字。则为非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