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賊”,本义为败坏、破坏。《说文》谓:“贼,败也,从戈则声。”“败”即坏义,引申为伤害。《玉篇》云:“賊,在则切,伤害人也。”又可引申为破坏者、败坏者、伤害者。《论语·阳货...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天地至大,欲為狂暴,尚不能久,况於凡人执滞言教,而為卒暴,不能虑忘,渐致造极,欲求了悟,其可得乎?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首句‘恒且’下衍一‘畏’字,因抄写而误,当删去。……首句帛书‘若民恒且不畏死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民不畏死’,唯遂州、傅奕等本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易顺鼎云……。今譣之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‘間’,隙也。傅奕、严遵同古本。河上公本少‘出於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使夫知者不敢為也’,一本无‘敢’字,古本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河、王、傅、范本‘人’下均有‘者’字,《周易集解》‘坤’下虞翻引此句亦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遺’,与也。富则人求之,故便欺物。貴则人下之,故好凌人。驕奢至而不期,殃咎来而谁与?因驕获咎,骄自心生,故云自遺尔。此复释揣锐也。”吴澄注:“世有金玉满堂莫能守者,...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0_古棣
古棣云:“按: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)作‘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’。‘得’作‘知’、‘以’作‘復’者,乃伪托河上公名义作注者所改;道藏王弼本以及唐以来数本作‘知’、作‘復’,盖...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於”字,《老子》故本当无。从古汉语语法方面来说,“修之身”,“之”字为结构助词,用在动宾之间,句子实为动宾短语,即“修身”(许抗生译帛书《老子》此句为“以道修身”,“以道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作“魚不可脱於淵”,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说苑·君道篇》引即同此。唐人避唐高祖李淵之讳多改“淵”为“泉”;但不闻改为“深”者,且“魚不可脱於深...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希,简少也。【道】体非宫、商,不可以耳根聽,故曰‘希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小邦寡民,使十百人之器毋用”,前句“寡”省作“寡”,后句无“有”字和“而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乙本作‘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’,通行本亦皆有‘有’、‘而’二字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此下言天道谦虚,以戒人事勇敢。天不与物争,四时盈虚,物无违者,故善于勝。天何言哉?福善而祸淫,曾无差忒,故云善應。天道不召物使从己,物不能违,自來顺天耳。天道玄远,繟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法,谓法则也。人不违地,乃得全安,法地也。地不违天,乃得全载,法天也。天不违道,乃得全覆,法道也。道不违自然,乃得其性,法自然也。法自然者,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,于自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進道若退’,御注‘退’作‘逻’。傅奕、彭耜、林希逸、赵孟頫此句在‘夷道若類’句下。‘類’字,《释文》、河上、敦煌、景福、柰卷、顾欢并同,傅、范本作‘纇’。按:纇、類古...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2_文子
《文子·道原篇》云:“有形产於无形,故无形者,有形之始也···有名产於无名,无名者,有名之母也。”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為者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‘者’作‘故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《文子·精诚篇》云:‘惟夜行者能有之,故卻走馬以糞,車轨不接于远方之外。’或以‘車’字连上读,亦可为吴说作证。然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云:‘故卻走馬以糞,而車轨不接于远...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9_刘韶军
刘韶军云:“‘是以’句,明太祖本作‘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’。唐玄宗注疏本、宋徽宗本、清世祖本三家作‘是以聖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9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按:‘盗’应读作‘誕’,盗、誕双声,并定母字。敦煌本‘夸’作‘誇’,‘盗誇’即‘誕誇’。《说文》‘夸从大于声’,景龙本‘夸’作‘李’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盗竽’,‘盗竽...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严、彭、高翻、吴勉学本无‘以此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有’即‘域’字之假文也。‘有’通作‘或’;‘或’即古‘域’字(《说文》‘或’重文作‘域’)。《诗经·商颂·烈祖》:‘奄有九有。’毛传:‘九有,九州也。’(《中论·法象...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’,‘何’下一有‘也’字。一无‘何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6_乙本释文
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人’,各本皆无,疑为衍文。”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无‘聖人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小國寡人’,按:柰卷‘寡’作‘寮’。景福、柰卷、王羲之‘伯’下有‘人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;帛书乙本作“亓至也”,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葛玄序文本“至”作“致”,无“之”字,“致”后有“一也”,谓“其致一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8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故‘无轍迹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4_毕沅元
毕沅元:“傅本作‘而民之生生而動,動皆之死地,亦十有三’;河上公、王弼作‘人之生,動之死地,亦十有三’;《谷神子》作‘而民生動之死地,十有三’。按:《韩非子》与奕同。”水海按:宋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