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大道平坦可走,而常人皆喜行邪徑。比喻人君治国有无为之道可循,竟舍之而不由,故多徇嗜欲,尚智数以自困也。此外‘民’字不误,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民’,与河上、王弼本合。奚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、敦煌均作‘醕醕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3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谷’作‘俗’。”按:敦煌乙本、遂州碑本全句作“上德若俗”。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苟’字,范同此(傅奕本),但无‘乎’字。宋河上、臧疏、磻溪、赵写及《晋书·嵇康》引并作‘及’,无‘乎’字。然河上注曰:‘使吾无有身体,得道自然。’则河上‘苟’作‘使’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本作‘曠若谷,混若濁’,句法与此(指景龙本)同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‘是謂’作‘是以’。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赵写及《文选·魏都赋》注引‘柢’作‘蔕’。寇、张嗣成、潘、臧疏作‘蒂’。范、彭、白及《文选·六代论》注引作‘柢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4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卷三十四引无‘故令有所屬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陶说是,当从之。强本荣注:‘内亡智慧,執无兵也;外绝情欲,仍无敵也;’是荣‘執无兵’句在‘仍无敵’句前。”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竭’并作‘歇’。按:应作‘渴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’,按:范、张之象同此,各本及《治要》引并作‘臣’。成疏曰:‘忠良窜匿,失臣也。’是成亦作‘臣’。寻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此说主父之事曰:‘无势之谓輕,...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其出彌遠’,‘彌’,古本作‘镾’,下同。《韩非子》‘遠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明皇作‘窈兮冥,中有精’。李善《沈约钟山诗》注作‘窈兮冥,中其有精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忠信之薄’,御注作‘之簿’,下‘不處其薄’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范、白同此。柰卷、易州、磻溪及《治要》引无‘出於’二字。宋河上、馆本、臧疏无‘出’字、二‘於’字。臧疏引车惠弼曰:‘此即无有入无間也。’是车同河...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有“者”和“也”两字,则表义足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等本即有“者”字,《驳夷夏论》引经文有“也”字,即其证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我所以遭受大完之刑,正因為我有自身。...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繩繩不可名’,‘繩’下一有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也’,一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輸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渝’,古字通,如《春秋》‘渝平’为‘輸平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3_严遵
严遵云:“道虚之虚,故能生一。有物混沌,恍惚居起。轻而不发,重而不止,阳而无表,阴而无里。既无上下,又无左右,通达无境,为道纲纪。怀壤空虚,包裹未有,无形无名,芒芒澒澒,混混沌沌,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亦我義教之’,司马无‘義’字,邵作‘我亦義教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樸散則為器’,易州、罗卷、臧疏无‘則’字。按:‘分散’字当為枝,《说文》曰:‘分离也;’今通用‘散’。‘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’,按:三十二章弼注曰:‘始制,谓樸散始為官長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'徹'是周代奴隶制的劳役地租制。据《会笺》云:'鲁之税亩,变徹法而别為一法,故有若请仍用徹也。今曰税亩,则是不复以粟多寡為程(征),而但计亩之多寡為粟之程(征)也,·...盖助徹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二本均无以上九字(指‘焉,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’)。”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开元石刻‘謫’作‘讁’,俗。”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易州不重‘為天下式’一句。‘忒’作‘’。”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緜緜呵若存,用之不堇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“勤”假作“堇”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緜緜呵其若存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则有“其”字,后句同甲本。...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邦之利器’,《六微》引‘邦’作‘國’。‘國’字是也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荀子·正名篇》杨倞注等均引作‘國’。据此知宜作‘國...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1_校勘
两句,帛书甲本“微”作“聳”,為“微”的异体(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和《北海相景君铭》、《赵宽碑》皆有此字,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摹写本释文即把“聳”写作“微”),《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释德清‘恍’作‘怳’。顾本作‘惟怳惟惚’。陈象古作‘惟恍與惚’。《说文》有‘怳’、‘忽’,无‘恍’、‘惚’。‘恍’、‘惚’当為‘怳’、‘忽’之假。按:‘恍’、‘惚’犹‘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’按:《御览·疾病部》引作‘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;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’;较诸本为长,当据改正。盖‘夫唯’之句,常承上句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