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景龙、开元皆作‘孩’。··或解‘孩之’為‘一以婴儿遇之’,此苏辙语也。意谓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来对待百姓。蒋锡昌曰:‘言聖人皆以小儿待之,不分别其善不善,信不信也。’又曰: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易州作‘辱為下’;寇、张嗣成、潘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;吴作‘辱為下’;磻溪及《文选·在怀县作诗》注引作‘寵為下’;《世说新语·栖逸篇》注引作‘寵辱若驚,得...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侯王若守之,萬物將自愚”,前句无“能”字;后句的“愚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从心,爲声,疑為‘譌’字异体,在此假為‘化’。”按:“愚”,“爲”是其声符,“爲”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古无‘熟’字。‘熟’《说文》作‘孰,食饪也。’《礼记·礼运》‘然后饭腥而苴孰’,《汉书·严安传》‘五谷蕃孰’,孰、熟可通用。加火乃后起字。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‘王者孰...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戰而获勝,勝則受爵。武功居右,是非吉位,故云喪禮處之。但以戰為不祥之器尔,亦何必服缞扶杖,然后称之為喪禮乎?诸注此义者,皆云古有斯禮,寻阅坟典,既无所据,今所未安,...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庚本无‘何’字,辛、壬有之。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彭有‘以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也;’是王有‘以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復’作‘備’。河上注曰:‘復之者,使反本也;’是河上亦作‘復’。成所据盖俗本。然古...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文选·陆机长安有狭邪行》注、《养生论》注引并作‘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’。《南齐书·顾欢传》、孟景翼《正一论》引同此(傅本)。按:《说文》曰:‘式,法也。’‘栻’...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《文选·藉田赋》注同(指河上公本作‘故貴必以賤為本,高必以下為基’)。”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筋’,馆本作‘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劳健、马叙伦、张松如诸家,或改“王”为“全”,或改“王”为“周”,皆以王弼注立说改经文,且对王说理解有误,难免为妄论。高亨则以类比法删去经文要字,甚为不慎。高明之说甚是,今...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玉篇·尸部》云:“居,處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居,處也。處,居也。”是知“居”、“處”同义,“居住”之义。此處引申为“立身”或“處身”。“居其厚”即立身于敦厚。河上公注:“...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楚俗“貴左”是史实。本章“君子居則貴左”、“吉事上(尚)左”及通行本七十九章“是以聖人執左契,而不責於人,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”,就反映了这种楚方俗。崔述在《丰镐考信别录》卷...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6_王卡
王卡云:“‘夫何故?以其求生之厚’,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与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句末有‘哉’字。影宋本‘求生’作‘生生’,譣河上注云:‘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’,则作‘求生’于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漂兮若无所止’,與陆見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行无行’,下‘行’,行师也。行师应敌而不强争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四十五章曰:‘清静為天下正’,义同。《吕氏春秋·执一篇》:‘执一為天下正。’(高注:‘正,主也。’)《尊师篇》:‘有大势可以為天下正矣。’句法并与《老子》同。”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太素》卷十九《知鍼石篇》杨上善注曰:‘萬物負陰抱陽,冲氣以為和,萬物尽从三氣而生,故人之形不离陰陽也;’语皆本此。”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作“物或亞□”,“恶(简作恶)”假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為影纽铎部,為同音假借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;句末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8_谭献
谭献云:“五十六章亦有‘挫其鋭’四句,疑羼误。”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常无欲,可名为小’。苏、林无‘故’、‘矣’二字。”水海按:元刻林逸本经文有“故”、“矣”二字;而注文云:“(道)湛然而无所欲,可谓之自小矣,故曰‘可名於小’。”据此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政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正’,古二字通用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“王”作“生”,謂“容能公,公能生”。景龙本、(唐)李荣本作“容能公,公能王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太上’,陆、王弼‘太’作‘大’,音太。”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全损,今从甲本。吴澄本无此两句,他本则有。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顾欢本“故”误為“政”,无“之”字,作“政令有所屬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无“之”字,作“故令有所屬”。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吾强為之名曰大’,不当有‘吾’字,有‘吾’字与‘吾不知其名’意重,与上句‘强字之曰道’一律,也不应有‘吾’字。帛书的这个‘吾’字,显系衍文。古代人既有名,又有字,且互相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却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道,却走馬□糞”,前句损掩“天下有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以”字。今两本互校,得此两句。傅奕本“糞(简作粪)”作“播”,谓“天下有道,却走...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‘不去’,苏作‘弗去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第二十三章王弼注“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”,全引此章经文,古王弼本当作“淡兮其无味也”,同笔者校文。又,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兮”字。张松如、张舜徽即校为“兮”字。“兮”为《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