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作‘注’,诸本作‘浮’,浮者染滞也,颠倒之徒,迷没世境,纵恣耳目,滞著声色,既而漂浪长流,愆非自积。聖人愍其困苦,故显其病,而六根之中,偏举两者,欲明此二患最深。...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作‘譬道在天下’。吕等‘譬’下有‘道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葛、林‘爵’作‘命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5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‘天下’,当作‘天地’。‘下’字涉下句‘以為天下母’而讹。此言‘天地有始,以為天下母’。若作‘天下始’,殊為不词。”(于氏并引二十五章作证)张松如云:“按:二十五章云:...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及慧林《一切经音义》九三及九五引并作‘挻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西征赋》注、《长笛赋》注引同此(指‘埏’)。成疏曰:‘《考工记》云:埏,和也。’则成本亦做‘埏’。《荀子·性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2_马达甫
马达甫云:“有之,‘有’指实体,‘之’是语气助词,下‘之’同。為利,有利用价值。為用,起作用。有和无的对立,即实物和空虚处的对立。这是物质世界内部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,也就是物质的间...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有“以”字,无“以”字者误脱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以”字,正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合,帛书本不误也。“以”,犹“能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一)。“子孫以祭祀不絶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若驚”二字。“何謂龍辱若驚”与下文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文例相同:以设问启下文。别本无“若驚”二字,误脱也。强思齐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何謂寵辱?’假设疑问也。”则成玄英本亦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曠’,乙本作‘滋’,甲本缺文,诸本皆作‘曠’。今据改。‘滋’疑作‘莊’,曠、莊音近而误。河上公注:‘曠者宽大。’‘曠’,即空曠广大的意思。‘谷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浴’,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安以動之徐生’,御注(即易玄本)作‘安以久動之,徐生’。王弼作‘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’。《永乐大典》作‘孰能安以動之徐生’,无‘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6_高亨
高亨云:“易说是也。篆文‘不’作m,‘而’作而,形近故讹。《墨子·兼爱下》‘不鼓而退也’。‘而’乃‘不’字之讹,可以互证。《周易·谦彖》:‘天道亏盈而益谦。地道变盈而流谦。鬼神害盈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20_吴澄
吴澄云:“大國不恃其尊,谦降以下小國,則能致小國之乐附;小國甘处于卑(谦卑),俯伏以下大國,則能得大國之见容。”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之從事,常於其幾成而敗之’,古本有‘其’字。‘幾’,近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无“歸”字。《韩非子》有“歸”字,应为衍文。“復”,為返还之义,《说文》云:“復,往来也,从彳,夏声。”“復”的古字当为“夏”(见马叙伦说),《说文》云:“夏...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故能為成器長’,甲本‘故能為成事長’。··俞说诚是,盖‘成器長’与‘成事長’意义相同。但此一分歧,先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甲、乙本即已出现。二者究属孰先,实难裁定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窪’字,同王弼,河上作‘窊’,顾欢作‘湾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窪,也。窊,污衺下也。洿,浊水不流也。一曰窳下也。’三字义并相近。‘敝’,王弼作‘蔽’,河上作‘弊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12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聖人執一’,今本皆作‘聖人抱一’;帛书甲、乙本‘為天下牧’,今本皆作‘為天下式’。‘執’与‘抱’虽皆有‘守’、‘持’之义,但彼此也有原則区分,‘執一’不同于...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不知知,病矣’,古本。道不可知,人能知乎不知之处者,庶几于道矣。故《庄子》曰:‘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。’然则不知而妄知为病矣。”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6_李大防
李大防云:“混成者,无始无终,无善无恶,混沌而不可分也。”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於朴’,御注作‘撲’,王弼作‘樸’,下句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'正言'二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陆希声本、司马光本句首有'故'字,司马光本句末并有'也'字,陆希声本作'故正言若反',司马光本作'故正言若反也'。傅奕本作'正言若反也'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1_杨兴顺
杨兴顺云:“老子‘无为’论的社会本质,并不是如一般所理解的对罪恶的容忍,而是他对统治者提出了如下的严重警告:当他们因私利而破坏自然法則‘道’,把社会陷於水深火热的境地时,人民就连死...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‘礼者,道之华而乱之首也,故曰:為道者日損。’又《后汉书》六十六《范升传》升奏议引‘颜渊曰: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。孔子可谓知教,颜可谓善學矣。’下引《老...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樂多殺人,人必不附,欲求得志,不亦难乎!故好樂殺人,即不可得志於天下矣。”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‘哀悲’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‘悲哀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道氾’,本又作‘汎’,周、张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衣被’,王弼、马诞同古本。‘衣被’,猶覆盖也。···道又覆盖萬物,而未尝為主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寇、磻溪‘知’作‘為’。罗卷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臧疏‘之’作‘焉’,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成疏曰:‘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不主之义,已如前释。’是成作‘萬物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前句帛书甲本同,后句损掩“天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二句;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真本、范应元本“象”下皆有“者”字,作“執大象者,天下往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帛书乙...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9_司马光
司马光云:“有身始有患也,然则既有此身,则当贵之,爱之,循自然之理,以应事物,不纵情欲,俾之无患可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