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二本‘吉’字上有‘故’字。景福本‘尚’作‘上’,下同。‘凶’,敦煌本作‘喪’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冯达甫、朱谦之等说是也。“大制无割”:大制者,以天下之心為心(王弼注)。“大”即《道篇》所说“强為之名曰大”(通行本为第二十五章)之“大”,指“道”,引申為体道者。“制”,...
0545
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天下難事’,‘難’上亦有‘之’,下同。”
04110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5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此文本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。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’其‘守其黑,為天下式,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...
05415
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父’,李如字,祖也,本也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3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以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’,‘恃’,诸本作‘輔’,此从《韩非子》。‘恃’,待也。待其自然而不敢以有為造作之,所谓‘无為自化,清静自正’也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4_陈景元

陈景元云:“古本四句并作‘處’字。”
0257
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8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居止安住之地,謂之所。人能得其所,如鱼得水,似鸟歸巢,动静合宜,身心快樂,此即是止于至善之地也。渐渐进修,可以同天地而不巧,岂非长久乎!”
0525
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初学记》二十三引作‘吾不知誰氏之子’。”
04110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'葛、苏'為'作'謂'。'
03914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1_校勘

以上三句,前句“偏”,甲本假作“便”(上古“偏”為真部,“便”為元部,真元旁转而合韵,二字同韵,此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两句同此。乙本第一句与第三句皆同此,第二句“上...
0377
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梁启超曰:‘閲同説。’按:馆本‘衆(简体作众)’作‘終’,‘衆’、‘終’古通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‘衆皆若是’,郑注:‘今文衆为終。’《春秋·僖公十五年》、《左传》‘八月...
0295
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兵强則不勝,木强則恒”,无“是以”二字,“恒”,“疑读为‘框’。《说文》:‘框,竟也。’木强則框,犹木强則折。”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语)此说是,今从。帛书乙本作“...
0276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(《甲本释文》校“袙”为“魄”帛书乙本同此二句(《乙本释文》和高明校“袙”为“魄”)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“袙”皆作“魄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...
0266
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,而爱之无所偏私,故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。”
02814
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损掩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皆同此句,与帛书甲本合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御注三本、...
04612

《老子》51_04_校笺_02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道之尊,德之貴”,敦煌本作‘道尊,德貴’。”
04814
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并重“生”字,是也。下文“以其生生”即承此句“生生”而言。今帛书本作“而民生生”,正与傅、范、《韩非子》合。或云“有两‘生’字,分属上下句...
05212
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6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文选·魏都赋》张载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夫唯不可識,故强為之颂。’··作‘颂’者,古字;作‘容’者,今字。···强為之容,犹云强為之状。”
02913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当有“而”字。有“而”义顺,并且强调了“我无為”与“民自化”、“我好静”与“民自正”的因果关系。“而”即“则”、“就”之义。《庄子》引文有“而”字,帛书本有“而”字,证明《...
02515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3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‘襲’,承也,用也,即结叹常善聖人利物无棄,可謂承用聖明之道也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7_高延第

高延第云:“道在己,天下歸之,猶百川之歸江海。”
03015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重為輕’,‘輕’,起政反。‘躁’,早报反。”
04011
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“斯”假作“訾”(上古二字皆为支部,属叠韵假借),“善”下原有钩号,当为断句之误;帛书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范应元本“皆知”前有“天下”二字,“善”后...
04811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范、白同此。柰卷、易州、磻溪及《治要》引无‘出於’二字。宋河上、馆本、臧疏无‘出’字、二‘於’字。臧疏引车惠弼曰:‘此即无有入无間也。’是车同河...
0346
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3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凡物’,‘凡’本作‘夫’。”
0536
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9_奚侗

奚侗云:“强梁之气,反乎自然,其势不可久。··强梁之气,虽天地亦不能持久,何况於人?”
04714
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‘不有’二字见二章、十章、五十一章,可知二字為《老子》习用之词。‘功成不名有’,当作‘功成而不有’,易顺鼎说是也。”
02614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9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‘謂’作‘為’。范‘芴芒’同此,臧疏作‘惚怳’,馆本、罗卷、磻溪、张之象并作‘惚恍’,唐写卷子残本作‘忽恍’,苏辙、彭、寇作‘恍惚’,误乙(逆)。‘恍’字韵‘...
03514
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天下莫能知’,五注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033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