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4_李道纯

李道纯云: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,或云‘寵為下’,不合经义。”
0347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4_董思靖

董思靖云:“夫張极必歙,與甚必奪,理之必然。所謂‘必固’云者,犹言物之將歙,必是本来已張,然后歙者随之,此消息盈虚相因之理也,其机虽甚微隐,而理实明者。”
0297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恍惚’,‘恍’,陆、王弼作‘怳’。李音同(虚往切)。林‘恍’音晃。‘惚’,李、林并音忽。纂微、司马、黄、曹作‘惚怳’。苏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林并作‘惚恍’。按:《集韵》‘恍...
0487
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易州‘妄’误作‘忘’。”
0397
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交”,皆也(吴澄注)。“焉”,兼词,同“于之”,相当于今语“在他(民人)”。此“焉”字不能少。此二句言:聖人以道临天下不傷人,一切神鬼敛迹,不敢为患傷人,因此天下相安无事...
0537
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皆得亓欲,□□□□□為下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為“夫皆得其欲,故大邦者宜為下”。帛书乙本作“夫□□其欲,則大者宜為下”。损掩“皆得”二字,据甲本校补。今前句从甲本...
0307
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尊行’,‘行’,下孟反。”水海按:“下孟反”同《广韵》“下更切”,上古为匣纽阳部,音【xean】,今音即 xìng。
0487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卷三十四引无‘此三者’。”
0477
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2_姚鼐

姚鼐云:“使素樸无以巧利為,使絶學无以聖智仁義為,而民寡欲而无憂矣。末句不用韵,古本文字在其意不拘耳。不可以此别出之也,或当為‘无憂絶學’。”
0557
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10_王雱

王雱云:“聖人岂计利而為此哉?亦德而已矣。德下之,则形上矣;德後之,则形先矣,故常為天下贵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进而证明俞氏所说通行本下“道者”二字衍文,诚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句首有“故”字,高亨谓為“衍文,后人所益”,不确也。帛书本“而”字,各本均作“於”,“而”训...
0467
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5_徐大椿

徐大椿云:“上德,德之最上者也,不德以与德合体而相忘于德者也,如此则德常在我而终身不离矣。不失德,言保守其德,惟恐失之,则身与德为二,而德终不在我也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罗卷‘此’字上有‘常知’二字,寇、赵、易州、磻溪、柰卷但有‘知’字,盖涉六十五章而衍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0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当作‘侯王无以貞,將恐蹶’。‘貞’,误為‘貴’。后人见下文‘貴以贱為本,高以下為基’二句,以为承上文而言,妄于‘貴’下又加‘高’字,遂致踵讹袭谬,而义理不可通矣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籌策’,御注作‘籌算’。”按:御注作“籌筭”。严氏失校。
0287
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、吕、葛‘補’作‘與’。”
0357
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6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,古本作‘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’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范作‘盅’,‘盅’字是。各本及《太极论》引并作‘冲’。张嗣成‘氣’作‘炁’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曰:‘冲和氣者為人。’盖本此文。亦作‘冲氣’。”
0407
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7_王卡

王卡云:“‘故物或損之而益’,《意林》无句首‘故’字。‘或益之而損’,《意林》无‘或’字。”
0557
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得多利而亡其身,何者为病也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10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两者,‘有’、‘无’之道,而同出于道也。言有无之体用皆出于道。世之学者,常以‘无’为精,‘有’为粗,不知二者皆出于道,故云‘同謂之玄’。此两者同出而異名者,同出乎神;而...
0387
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美’并作‘佳’。陈象古无‘者’字。”
0647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9_毕沅元

毕沅元:“河上公作‘怵怵’,王弼作‘歙歙’,苏灵芝书明皇注本作‘惵惵’,陆德明曰:‘一本作惵惵,河上本作惔惔,简文云:河上本作怵怵’;今按河上公作‘怵怵’,与简文所见之本同。古无‘...
0407
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‘泣’者,‘茫’之讹(六十章‘以道蒞天下’)。字当作‘竦’,《说文》‘临也’。‘竦之’与下句‘處之’正同。”(《国学丛刊》第二卷第一期《罗君商榷老子书》)另云:“按:‘...
0517
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天地所以能長且久’,(龙兴观)碑本无‘且’字。‘故能長生’,(龙兴观)碑本作‘長久’。”
0577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3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景福、敦煌乙、敦煌丙、御注诸本均作‘田’。”
0307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翕之’,河上作‘噏之’;王弼作‘偏之’;简文作‘歙之’,又作‘給’。‘必故’,各本作‘必固’,下三句皆然。”
0257
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3_劳健

劳健云:“‘必固興之’,‘興’当作‘舉’,叶下句‘必固與之’。古‘舉’、‘與’字通。如《礼运》‘选贤與能’,《大戴礼记·王言篇》作‘选贤舉能’,是也。疑此字本亦作‘與’,后人不识‘...
0697
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5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夫富貴(应为‘贵賤’)者,兴乎荣辱也。故毁誉不动,宠辱莫惊。故不可以貴賤语其心也。”
0267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13_吴澄

吴澄云:“正者,法制禁令,正其不正,管、商以正治國,帝王以修身齐家為本,不恃法制禁令以為正。奇者,权谋诡诈,谲而不正,孙、吴以奇用兵,帝王以吊民伐罪为心,不尚权谋诡诈以为奇。奇者仅...
039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