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圖難乎於其易,為大乎於其细’,古本有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私’当作‘思’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凡德者以无為集,以无欲成,以不思安,以不用固。’‘思’、‘欲’并言。又《文选·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》李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少思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13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則’读为賊,賊我者贵,谓害我者皆居上位。知我者既少,害我者又贵,故聖人被褐懷玉,求无人知,且以免祸。老子去周入秦,殆由斯故欤!”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4_宇惠
宇惠云:“《战国策·齐策》‘高以’上,有‘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抑’,当作‘印’,‘抑’后起字。‘舉’,当作‘與’,‘舉’后起字。”水海按:“抑”,本字作“归”,从反印,于棘切,按也,篆文作,“,俗从手”(见《说文》)。徐灏注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罗振玉说:敦煌本不重‘為天下谿’句。《老子想尔注》亦不重此句。按:本章三段,每段的下一个语法句的头一小句,皆重上一个语法句的末小句,读起来别有韵致,此种格律,民歌常有之。...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4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《字说》曰:屋梁两端,乘实如之。物之强者莫如梁。所谓强梁者,如梁之强。人之强者,死之徒也。子路好勇,‘不得其死’。‘羿善射,奡盪舟,俱不得其死然。’是皆失柔弱之義也。”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中第一个“名”字和第三个“名”字,即“名”与“实”问题的“名”,即称“道”之名,如果说“道”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,那么“名”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,也就是概念...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熟’,各本作‘孰’。孰、熟,古通用。”水海按:朱说虽是,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孰”,非为“熟”也。孰,疑问代词,前头有先行词语“名與身”,不仅表示询问,还要求比较与选择...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‘不去’,苏作‘弗去’。”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应有此句。据《韩非子·喻老》和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先秦两汉,此句尚有,到魏王弼时,此句已脱;所以,至唐陆德明所见王本已不全矣,故陆亦脱此句。又,孙诒让云:“《韩诗外传》引‘可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出户,知天下’,古本‘出户’下有‘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二本‘吉’字上有‘故’字。景福本‘尚’作‘上’,下同。‘凶’,敦煌本作‘喪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1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此文‘聖人在天下’句,‘歙歙为’句。···‘歙歙为’者与二十章‘沌沌兮’一律···《文迭·东京赋》李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聖人在天下,惵惵焉。’‘惵惵’即‘歙歙’异文,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天下莫能臣也’,按:河上公注本作‘天下莫敢臣’。”水海按:譣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羲之书河上公本、陆德明所见河上公本皆作“天下不敢臣”。河上公注云:“道樸雖小,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陆所谓‘下同’者,当泛指别章言。陆於别章‘惡’字,有不出音者,如二十章‘善之与惡’,是也。有出音者,如二十四章‘物或惡之’,是也。马氏不明陆氏‘下同’之意,擅谓经文应重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7_薛蕙
薛蕙云:“‘能无離乎’,一无‘乎’字,下五句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‘小’下有‘是’字。··‘見小曰明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句。成疏曰:‘智慧日日增明,德业日日强盛。’是成玄英两句并作‘日’。按:‘曰’读為‘则’。馆本‘守’作‘...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其德乃餘’,景龙、景福二本‘乃’作‘有’,敦煌本‘餘’上有‘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两句作“視之不足見也,聽之不足聞也”,后一句作“用之不可既也”。古棣说大致不差。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7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寵之為下也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则作‘寵為下’。王弼注:‘為下得寵辱荣患若驚,则不足以乱天下也。’河上公注:‘何謂寵辱?辱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。’两注其义与帛书同。今...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“謬(简作谬)”作“攸”;乙本同此二语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劌’作‘穢’,浊穢也。有道之君,率性清廉,使物之自化耳。而不以己之洁白扬彼之污。但使物知劝而洗除穢浊矣。自此以上皆悶悶之政,非察察之治也。古作‘劌’,伤也,言聖人廉以...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8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嗇’作‘式’。‘式’为‘嗇’之借字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静曰復命’,王弼本作‘是謂復命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美言可以於市,尊行可以加於人’,‘於市’字上疑脱一字。‘市’,交易之所。‘加’,益也。美而言之,则可以和於市;尊而行之,则可以益於人。”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此句自文谊求之,应属上章,乃‘絶聖棄智,····絶仁棄義,··絶巧棄利’一段文字之总结也。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谓唐张君相《三十家老子注》以‘絶學无憂’一句,附‘絶聖...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為之於未有’,谓其安未兆也;‘治之於未亂’,谓闭微脆也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5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’,或云‘令器’,或云‘不用’,皆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1_陶鸿庆
陶鸿庆云:“王注云:‘其唯於道而论之,若卻至之行,盛馔之餘也。’俞氏据此谓王所见经文,‘在道’作‘於道’。此说非也。注中‘唯’即‘在’字之误,‘而论之’三字,当在下文‘本虽美’之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