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8_黄茂材

黄茂材云:“真常之道,大无不包,知之者必有容宇宙之量。”
03611
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6_高亨

高亨云:“此句当作‘治大國若居下流’。转写捝‘治’字‘若’字,而‘居’字又讹为‘者’字也。河上注:‘治大國当如居下流’,是河上本原作‘治大國若居下流’,其证一也。王注:‘江海居大而...
0448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大上’,‘大’音太。王云:‘太上謂大人也。’顾云:‘太古上德之人也。’”
0366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这三语还是继续用比喻说明“大国处下”的主张,言雌性常常以安静而勝过雄性,因为她能安静,所以最适宜处下。或云“要做到安静,就得居下位”(复旦本),因果颠倒,不合《...
0306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顾欢等旧注,蒋锡昌、张松如等新注,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不同时代;福永光司等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不同世代的不同价值等级。此说皆可通。
05011
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4_范应

范应元云:“‘道者,萬物之奥’,古本如此。‘奥’字,《玉篇》‘深也,内也,主也,藏也’。”
05410
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王念孙和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之说是。帛书乙本即证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信不足,安有不信”。帛书甲本“安”作“案”,则是“安”的假借(二字皆为影纽元部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案...
0375
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何’作‘奚’。”
03510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自然,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,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。···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形立物,故功成事遂,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6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庚本无‘何’字,辛、壬有之。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‘也’字。”
0349
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廢’下、‘出’下、‘和’下,广明本均有‘焉’字··”
0618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味无味”,帛书甲本即作“味无未(味)”。若“味”为“呋”之形误,则帛书甲本后之“未”,显为“味”之古字或“味”之省,不可能是“咴”之假或“”之省,故“味”...
04410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3_庄子

《庄子·肤箧篇》云:“世俗之所谓至知者,有不為大盗积者乎?所谓至聖者,有不為大道守者乎?····聖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故矣。··上诚好知而无道,则天下大乱矣。” 又,河上...
04610
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2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難事必先自容易之时,作之可也。”“大事必始从细小之时,為之可也。”
04315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经文作“此三者”,譣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此三言也”,虽文稍异,然其义同,且“此三言”指上文“三絶”,文谊亦坐实,故“此三言也,以為文未足”為原经文无疑。徐梵澄谓:“‘此三...
04914
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兆(zhào)”,本字作“则”,《说文》云:“,灼龟坼也,从卜,典象形。典,古文兆省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兆,除矫切,事先见也,形也。”兆,原义是占卜时,在龟板或兽骨上,显现的...
0456
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唯’,遗癸反,旧云:维水反。‘相去’,‘去’欺虑反。‘幾’居岂反。”水海按:“唯”,中古“以水切”(《广韵》),上古馀纽微部【Kiwei】。
01056
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‘豪’作‘毫’。”
0268
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作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”,前一短语“人之所畏”,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词“人”和谓词“畏”之间,形成“之”字结构,这个“之”字结构作主语,“之”字不译,这一短语意思...
05113
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此四句是承上文从正面说明按“自然之理”实行“无為”、“无執”的好处。马叙伦说非。石田删经文实为失校。又,张舜徽云:“此数句极言无為之有益。首言天下之事,有着意作為而反取敗者...
05415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4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按:‘春登臺’,一本作‘登春臺’。”
0498
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彭有‘以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也;’是王有‘以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復’作‘備’。河上注曰:‘復之者,使反本也;’是河上亦作‘復’。成所据盖俗本。然古...
0348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咳’,何来切,张玄静与古本同;《集韵》通作‘孩’;《说文》:‘小兒笑貌。’一云:‘子生周岁而能别人。’我獨静居,情欲未兆之始,如婴兒之未有分别也。”
04811
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《老子》古本当无“多”字。道藏严遵本、怡兰堂刊严遵本即无“多”字。遂州本亦无“多”字,作“人之難治,以其知故”;“知”后之“故”当属下句,可知“多”字为衍文。又:...
04714
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皆有餘,我獨遺”,前句损掩“衆人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无后句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下甲本有‘我獨遗’三字,通行本作‘而我...
0318
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稽式”。“稽”,《广韵》谓“同也”。《尚书·尧典》“曰若稽古”,郑注云:“同也。”王弼注:“稽,同也。古今之所同则,不可废。”尚有傅奕、范应元等人皆释“稽...
0386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0_王昶

王昶云:“‘沌沌兮’,开元无‘兮’字。”
0365
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3_明太祖

明太祖云:“江河湖海至处低,所以能纳天下诸山川之小水,戒為君子為国家者,能容而且纳,大事成矣。若不处卑而处高,物极则反,高者低,低者高,理势之必然。”
02612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5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悶悶’,李(畋):莫奔切,宽大貌。陆音如字,非宽大之称,又於经不协韵。‘澹兮其若海’,纂微作‘忽若海’;司马作‘忽兮其若晦’;苏、曹、陈作‘忽若晦’;叶‘海’作‘晦’;...
02914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0_徐仁甫

徐仁甫云:“‘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’。按:‘處前’当作‘居前’。‘居’、‘處’本同义词。二章‘功成而弗居’,七十七章‘功成而不處’。可证《老子》书中‘居’、‘處’可以...
026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