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六朝残卷无第二‘殺’字,馆本、卷子成疏‘殺’作‘煞’。柰卷无第二‘殺’字。···伦谓此文‘常’字涉上文而衍,第二‘殺’字亦涉下文而衍。”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景龙本“孰”作“熟”,谓“得與亡熟病?”李道纯本、张嗣成本“亡”作“失”,谓“得與失孰病?”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引并同帛书甲本。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一本‘强’字下有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湛者,黯不可見之貌。当读为‘黮’。《广雅·释器》:‘黮,黯黑也。’‘黮’、‘黯’同训,而俱有不可見之义。道不可見,故曰:‘湛兮似或存。’二十一章称道曰: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...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地相谷,以俞甘洛”,“合”字作“谷(jué)”(《甲本释文》和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引误为“谷”),“洛”为“露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来纽铎部,为同音假借),《甲本...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多以见色為明,而鲜能反照于无色之色,可谓盲矣。”
《老子》57_05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昏’当作‘惽’,乱也。”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《道德指归论》云:‘不施不予,閔閔缦缦,万民思輓;墨墨偆偆。’‘閔閔’即是‘悶悶’之异文,‘偆偆’即是‘湻湻’之异文。傅奕本作‘閔閔’,‘偆偆’,即本此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儼若客。’是成作‘儼若客’。强本嚴遵注:‘常如儼客,不為主人。’是嚴遵作‘客’。王本‘容’字与‘客’形近而误。‘客’與‘釋’、‘樸’、‘谷’、‘濁’為...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莅’为‘竦’字之假。《说文》:‘竦,临也。’天下无道,民情忧惧,祈祷事起,而鬼乃以人而神。天下有道,民情安乐,祈祷事绝,而鬼亦以人而不神。故曰:‘以道莅天下,其鬼...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天”:自然之天。“王乃天”:天下歸往才能顺任自然。“天乃道”:顺任自然才能合於道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能王,则德合神明,乃与天通。德与天通,则与道合同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為天下貴’者,似指道,非指得道之人,‘貴’字不必解作‘貞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熙熙’,《音辩》云:‘喜聚貌。’圣人之心淡然无欲,谓衆人熙熙然悦乐伪学,恣纵情欲,如享太牢之味。”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,此為定语中心词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“之”省略了,这个定中结构為“天下之人”。唐玄宗疏文即谓“故天下之人莫能與聖人争”。“莫”,否定性不定代词,可译为“没有人”、“没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7_吕惠卿
吕惠卿云:“善下而百谷歸之,是‘洼則盈’也;受天下之垢而莫清焉,是‘敝則新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見’,陆德明:贤遍切。”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王侯自稱孤、寡、不榖’,榖,善也;又百榖之总名也。春秋王者多稱‘不榖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下士聞道,大笑之’,古本‘道’下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4_吴澄
吴澄云:“善人,謂善于其事之人。師者,人所尊事以为法者。”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或强’,敦煌本作‘彊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刘之说是也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引作‘非君子之寳’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曰:‘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’释慧皎《高僧传》的《八义解论》曰:‘兵者,不祥之器,不获已而用之...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1_校勘
以上三句,前句“偏”,甲本假作“便”(上古“偏”為真部,“便”為元部,真元旁转而合韵,二字同韵,此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两句同此。乙本第一句与第三句皆同此,第二句“上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天以气象,故称長;地以形质,故称久。前句标问,此假答云: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覆载万物,長育群材,而皆资禀于妙本,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,以是之故,故能長久。又解云:不...
《老子》07_05_校笺_03_吴澄注
吴澄注云:“聖人非欲成其私也,而自有身先身存之效。假设众人有心成其私者言之,则为能成其私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‘智’作‘知’。··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注引此两句(包括下句)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道氾滥无所不适,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,則无所不至也。”楼宇烈校释:“此注之意如同《庄子》所说‘道’‘无所不在’之意。”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甲本仅残存“生而弗”和“德”四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生而弗有,長而弗宰,是謂玄德”。乙本如此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為“謂...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诸王本无‘是以聖人’之文。王本不言‘聖人’,而直承上文,其主语当為首句之‘大道’。验之帛书,应以有‘聖人’為是,这是由论述大道之所以‘可名於大’而推及体道的聖人应如何以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此,而《甲本释文》“古”径直作“固”,则误;乙本损缺“予”后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想尔本无“欲”字,“古”作“固”,“予”作“與(简作与)”,謂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业’,帛书研究组读为‘友’,假借为‘柔’。乙本假‘朕’为‘勝(简作胜)’。與今本勘校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柔弱勝剛强’,也有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或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