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於朴’,御注作‘撲’,王弼作‘樸’,下句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'正言'二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陆希声本、司马光本句首有'故'字,司马光本句末并有'也'字,陆希声本作'故正言若反',司马光本作'故正言若反也'。傅奕本作'正言若反也'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1_杨兴顺
杨兴顺云:“老子‘无为’论的社会本质,并不是如一般所理解的对罪恶的容忍,而是他对统治者提出了如下的严重警告:当他们因私利而破坏自然法則‘道’,把社会陷於水深火热的境地时,人民就连死...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‘礼者,道之华而乱之首也,故曰:為道者日損。’又《后汉书》六十六《范升传》升奏议引‘颜渊曰: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。孔子可谓知教,颜可谓善學矣。’下引《老...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樂多殺人,人必不附,欲求得志,不亦难乎!故好樂殺人,即不可得志於天下矣。”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‘哀悲’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‘悲哀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道氾’,本又作‘汎’,周、张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衣被’,王弼、马诞同古本。‘衣被’,猶覆盖也。···道又覆盖萬物,而未尝為主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寇、磻溪‘知’作‘為’。罗卷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臧疏‘之’作‘焉’,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成疏曰:‘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不主之义,已如前释。’是成作‘萬物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前句帛书甲本同,后句损掩“天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二句;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真本、范应元本“象”下皆有“者”字,作“執大象者,天下往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帛书乙...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人能如婴儿,知和柔之理,修而不失者,是谓知真常之行也。人能知真常之行,而保精爱氣者,是曰明达。了悟之人知和知常,叹同德之美,后益生使氣,举失道之过。祥者,吉凶之兆,言...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“余疑当作‘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’。转写捝去‘鎮之’二字耳。夫,彼也,指萬物言。谓萬物欲作,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。既鎮之以无名之樸,则萬物亦將无欲也。本章皆连环句法,‘...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作‘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?’无‘以此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无爲,则清静,故人自化。好静,则得性,故人自正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静曰復命。’是成作‘静曰’。诸本作‘静曰’是也。二十五章:‘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;’与此文‘歸根曰静,静曰復命,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’之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穷極虚无,得道之常,则乃至於不穷極也。无之为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残。用之於心,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,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何危殆之有乎!”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谓“欲大”连读,当作“大欲”,两句作一句,非也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本“欲大”之间皆有“故”字,帛书“欲大”之间有“則”字,“欲大”不得连读并不得作“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,□□毫末”,前语全损,后语损掩“生於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木,作於毫末”,前语损掩“合抱之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《乙本释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魁无所歸;’是成作‘魁无所歸’。范谓:此句王弼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,今从古本。则范见王本作‘儽儽兮其若不足,似无所歸’。今王本作‘儽儽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(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·附老子甲本》)作“我獨呵,物呵其若□”,两“呵”皆为“兮”之误译,今复原;“海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和高明《帛书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吾欲獨異于人”,與道藏傅奕本近於相同(傅本“欲獨”语序倒置),而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通行本皆无“欲”字。《老子》原文当有“欲”字,汉代的想尔本即有此字。据王...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為天下式’,陈、清源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曲全”不误。“曲全”之说为春秋战国时流传的古谚,如《孙子·九地篇》:“善為道者,以曲為全。”《庄子·天下篇》:“人皆求福,己独‘曲全’。”又,帛书乙本作“幾語才...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華薄,则是绝仁弃義;取此厚實,则是返朴还淳。”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因强名曰大,而举所以次大者,故天能颠玄在上,垂覆万物;地能宁静于下,厚载万物;王能清静无為,而化万物。此三大也,吾道一以贯之矣。”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一本作‘榮館’、‘燕舍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8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以下与上文(指从‘是以聖人常善救人’到章末的经文)不相属,宜退在六十二章‘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’下。”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“四‘其’字,皆指民言。‘虚其心’者,使民无知无欲也。‘实其腹’者,使民无饥也。‘弱其志’者,使民不争、不盗、不乱而无為也。‘强其骨’者,使民体力坚实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古本有‘則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道藏王弼本‘可’作‘所’,正與注合,当据改正。胡谓‘殆’当作‘治’;然十六章‘没身不殆’;二十五章‘周行而不殆’;五十二章‘没身不殆’;四十五章‘知止不殆’;连此言...